受访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足踝中心主任 徐海林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 苟 波
本报记者 田雨汀
30岁的小沈从未想过,从小走路就“啪嗒”作响的双脚,会变成一个“疼痛开关”。她向《生命时报》记者坦言,12岁时就发现自己的脚和别人不太一样——脚底板紧紧贴着地面。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了扁平足,但当时因“不影响正常生活”,她没放在心上,也没及时矫正。现在,坐得多了就腰酸,站得久了膝盖疼,走路长了脚更疼,颈椎也常常发僵。她一直没上心的走路问题,竟从下至上牵连了全身。
“足”以影响全身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栋“力学大厦”,双脚就是承重的地基,骨骼、肌肉与韧带则构成“力线钢构”:双足稳,则地基稳、钢构正常,大楼才稳固;否则,地基歪了,钢构变形,逐渐向上传导,最终可引发膝盖、髋部甚至脊柱异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足踝中心主任徐海林表示,双足是人体自备的减震器、稳定器,一生中都在动态变化,不同阶段都可能面临“歪掉”的风险。
儿童校准期。新生儿的足部软骨较多,足弓尚未形成;学步时,脚掌第一次承受全身重量,软骨便开始钙化、韧带变坚韧、肌群逐渐增强,足弓像“拱桥”一样慢慢成形,10岁后形态就会稳定。如果过早使用学步车、鞋底过软或步态不对,可能让足弓发育“跑偏”,造成扁平足或拇外翻等异常形态。
成年高压期。成年后,体重基本稳定,双脚也到了“高压承重期”,久站久行、穿高跟鞋、鞋码不合适、体重超标等都会给地基“局部加压”,可直接引发足弓塌陷、足底筋膜炎,问题会沿力线向上传导。比如,足弓塌陷会给膝盖内侧“加压”,将大厦的承重柱强行掰弯,诱发膝关节炎等。
老年失稳期。随着年龄增长,足部骨骼、韧带会逐渐退变,足底脂肪垫变薄,足弓老化,容易出现步态失衡,可瞬时引发骨盆倾斜、腰椎代偿性侧弯,打乱全身力线,增加跌倒风险。
力线一改变,到处惹麻烦
人体的关节、骨骼紧密相连,组成了精密的传导链——力线。双足的工作远不止支撑体重,还决定着“踝-膝-髋关节”这条力线的方向和受力分布。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苟波表示,足部异常可能通过力线层层传递,甚至将异常放大,引发各种问题。徐海林表示,约15%的患者因腿部、膝关节、髋部、腰部问题前来就诊,最后查出病因源自足部。
扁平足:地基塌陷。扁平足,学名“足弓塌陷”,表现为足弓消失、足底完全或大部分贴住地面,儿童期常见,成年人也可能因肥胖、过度负重“压垮”足弓。足弓扁平后弹性降低,会让足部肌肉、关节额外承压,行走时更易疲劳、疼痛。而且,扁平足会伴随足部过度内翻,牵拉着小腿内旋,像拧麻花一样拧出膝外翻(X型腿)、跟骨外翻,加剧膝关节内侧压力,加速软骨磨损。研究显示,相较正常足弓,扁平足会使膝关节内侧压力增加42%,腰椎间盘负荷上升37%,肩颈肌肉张力提高28%。
高足弓:架得太高。与扁平足相反,高足弓是足弓“架”得过高,常见于先天或神经肌肉疾病,青少年时期即可显现。因其足弓异常高耸,造成足底接触面小(集中于脚跟和前脚掌),同样无法有效减震。行走的每一步都如同将地面冲击力直接“砸”向膝关节,髌骨关节压力增加,还会上传至脊柱,加速椎间盘退化。
拇外翻:力线偏移。拇外翻在中老年女性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穿窄头鞋、高跟鞋的人,大脚趾就像被强行向内掰歪,根部突出、畸形。因大脚趾位置改变,不仅邻趾受挤压,力线也多了一个“岔路”,足部受力点和重心也跟着偏移。为保持平衡,机体不得不调整骨盆和脊柱姿态,可引发腰痛和脊柱侧弯,腰椎间盘负荷增三成。
双足差异大:左右失衡。正常情况下,双脚会略有差异,可能一大一小,但往往不明显。如果长度差异超过1厘米(左右脚鞋码相差超过2码),且伴随疼痛、步态异常或关节不适,就是明显有问题。这种不对称让身体左右受力不均,造成骨盆倾斜、脊柱代偿性侧弯,牵拉腰部肌肉,再向上传导至胸肩,出现关节功能紊乱、颈椎问题。
足部还是疾病“首发信号站”。徐海林表示,双足离中枢神经最远、处于供血末端,身体出问题时也是首当其冲。比如,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可出现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麻木、刺痛、溃疡等;甲减患者的代谢下降,常觉双脚冰凉;帕金森病会造成步态慌张(小碎步);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足部因供血不足,出现间歇性跛行,严重时皮肤温度降低;嘌呤代谢异常引发的高尿酸血症,易使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大脚趾关节,可突然发作红肿热痛;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足部小关节,引发疼肿、足弓塌陷、脚趾畸形。这些问题常会加重步态异常,进一步破坏力线。
全方位呵护我们的脚
双脚要陪我们“走”过一生,在不同阶段科学护足、正确用足,是维护全身健康的关键。生活中,如果常感足部疲劳、脚底酸痛、走路不稳,可以先简单自测双足情况。
定期进行居家自测。平时,大家可对镜自查:光脚自然站立,观察双脚外观是否对称,有无拇趾外翻、脚掌宽度差异或跟骨倾斜角度不一致;观察大小腿和足是否排列在同一垂线上。需注意,糖尿病足患者需每天检查足部有无红肿、破溃。
每3~6个月看鞋底磨损情况,脚跟、前脚掌的内外侧均匀磨损是正常的,但若内外侧磨损程度差异较大,提示力线异常,内侧、前足磨损警惕扁平足,外侧严重磨损或是高弓足。
儿童每年观察湿足印:将双足沾湿后踩在白纸上,观察足印形态,全足印可能为扁平足;仅有前脚掌、脚跟的印记,或是高弓足;前后掌印相连且未超中趾(第二脚趾)连线为正常。
苟波强调,自测异常或发现足部变形、肿胀、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到足踝科、骨科或康复科就医,进行足部X线检查和足底压力等专项测试,接受相应诊断和治疗。
选鞋看好一尖一跟。徐海林指出,鞋要陪双脚“走”过一生,选到合脚、支撑好的鞋十分重要,需针对性呵护足部不同部位。脚尖需防挤压,鞋型选圆头或方头,空间更足。脚跟要重减震,鞋后跟要稳固包裹、内衬柔软,缓震性能良好,高度以2~3厘米为宜,以后侧能插入一根手指为松紧合适。因双足下午略有肿胀,建议下午去试鞋,避免买小了。
此外,老年人建议选松紧带、鞋底带防滑纹的鞋子,防滑且方便穿脱;儿童每3个月检查鞋码是否合适。如果鞋后跟磨损严重,需及时更换。
异常足弓要对症调。高足弓患者要选缓震鞋,鞋中部柔软有弹性;运动以游泳、骑车、椭圆机等低冲击项目为主。扁平足人群的鞋需支撑性强,比如鞋内侧有硬质支撑片;平时多做足部力量训练,比如脚趾抓毛巾,15次/组,每天3组,或提踵训练,20次/组,每天3组。
日常保持清洁干燥。建议每天清洗双脚并擦干趾缝,洗脚水温控制在40℃以下(用水温计测温),尤其是糖尿病足患者;日常穿棉质透气袜,且每天更换、勤晾晒。如需穿高跟鞋,鞋跟不要超过5厘米,且连续穿别超过2小时,平时也不要穿太软的拖鞋。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