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安徽芜湖下足绣花功夫,高水平建设人民城市

2023年04月24日 16:36:55 作者:陶文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2021年8月,芜湖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召开人民城市建设推进大会,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设立人民城市建设委员会,出台《关于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多个分领域实施方案,清单化、闭环式、项目制推动人民城市建设,将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先、以人民为主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推动城市建设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真正服务人,推动党委政府由“划桨人”向“掌舵人”转变,市民群众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推动城市功能、城市面貌、城市品位发生明显变化,城市辨识度、美誉度和吸引力明显提升,“古今交映、中西交融,山水相间、欢乐相伴,空间共享、产城共创”的人民城市特色持续彰显。

1682325171161.jpg

十里江湾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激发全社会共建人民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政府兜底、大包大揽的惯性思维,强化党建引领赋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向发力,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

一是多让群众唱主角、当裁判。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前,线上线下同步向广大市民发出“共答十道题”的邀约,涉及产业培育、人才招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累计收到意见建议2.7万多条,很多建言梳理归类后被吸收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在“最干净城市”创建中,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最不干净”公共场所评选、“小老树”征集、公园座椅捐赠等活动,得到市民的积极响应。比如,在城市公园座椅配备上,芜湖向社会发布公园道路座椅公益捐赠倡议,让市民参与进来,不到两周时间就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700多把座椅,每位捐赠者都能在座椅铭牌上留下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很多人专程找到自己捐赠的座椅合影留念,群众与城市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联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探索开展“规划师进社区”行动,引导群众参与社区规划、建设和改造,努力把城市更新成群众心中想要的模样。

二是首创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制度。选定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奇瑞控股、海螺集团等10个单位作为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通过授牌增强合伙人单位与城市的情感粘性、发展粘性,深化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合伙人单位在城市发展中承担更大责任、展现更大作为,实现双向赋能。比如,市政府与安师大深化合作,拨付1.2亿元推动实施学科振兴和强基兴师行动计划,共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又比如,强化“首位产业首位支持”,携手奇瑞打造5000亿元汽车产业集群,高位推进奇瑞超一、超二工厂等百亿元重大项目建设,市委市政府与奇瑞主要负责同志每月专题调度,目前超一工厂已建成投产,超二工厂正在全面推进。加强党政机关与合伙人单位干部交流任职,去年3月从合伙人单位引进11名人才到政府部门开展实训,2名表现优秀的同志直接挂改任。

三是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开展基层党建“双联双应”工作,深化“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明确市县两级机关每个单位联系1个村、1个社区,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2户群众,重点联系信访户、困难户。去年市直机关干部深入村居走访联系群众8400多户,帮助解决问题2100多个,基层党组织“有求必应”的意识和“一呼百应”的能力明显增强,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加强社区网格管理,以居民小区、商圈楼宇等为单元划分社区网格,设立网格党支部、配备专职网格员,做到社区建党委、小区建支部、片区成立党小组、楼栋划分责任区,实现“有网格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责任区的地方就有党员”。强化党员下沉服务,全市2.5万余名在职党员干部全部编入所在社区、小区、楼栋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巡逻队等,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促进社区治理、物业服务、疫情防控等工作水平提升。

image.png

隧道项目现场


第二,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持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创新搭建群众诉求感知系统,精准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持之以恒拉长板、补短板、固底板,让群众在城市发展中得到事业增值、财富增值、智力增值、健康增值、情感增值,打造持续增值型城市。

一是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背街小巷“三改”工作,探索开展小区集中连片改造,近两年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313个老旧小区改造,3个小区入选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示范项目。加快构建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芜宣机场已开通至北京、深圳、西安等41条航线,轨道交通开通一年多累计运量超过3400万人次,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通勤体系,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推进城市美化绿化,利用城市“金边银角”公共空间,建成“芜小园”口袋公园50座,近两年新增绿地415万平方米、绿道63公里,让居民推窗见景、开门见绿,人在城中、城在园中。

二是高标准建设宜邻中心。着眼创造未来社区模式,在全市范围布局集为民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卫生服务站、便民维修、家政服务、菜场超市等于一体的宜邻中心,构建“十五分钟综合生活圈”,打造邻里之间的沟通桥梁、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的有效载体。目前,已开工建设宜邻中心17个,今年底投入运营4个,计划到2025年建成运营30个,有效覆盖社区居民近百万人。

三是厚植城市书香底蕴。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线上从2021年9月开始,创新实施“芜湖共读计划”,从最初面向党政机关干部到现在面向全体市民,每周六数十万人在线学习一本好书,掀起全民阅读热潮,推动形成“共读一本书、共建一座城”的浓厚氛围。线下打造“15分钟阅读圈”,通过盘活城区闲置房产,建成45座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成为备受市民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点,城市书香味日益浓厚。

四是保护赓续城市文脉。芜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现存西洋建筑39处,红色文化遗址56处,百年以上古建筑187处,这是城市的底蕴所在、文脉所在。芜湖全面实施“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深入挖掘芜湖古城、老海关等古街古建筑文化内涵,开展芜湖铁画等非遗传承活态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芜湖记忆”真实可触。依托芜湖独特的长江渔文化和稻米文化,加快推进长江渔文化博物馆、稻米文化博物馆建设,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更好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五是夯实城市生态本底。把保护长江生态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要求,深入开展长江干流岸线集中专项整治,拆除非法码头、非法修造船点及黄砂经营点200多个,整治“散乱污”企业2800多家,长江干线1公里范围实现应绿尽绿,昔日的生产岸线向生态岸线华丽转身。搭建全省首个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运用超远距离热成像云台、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现长江干线全流域、全时段、全覆盖监测预警,平台上线以来查处非法采砂、捕捞等违法行为50多起,真正给长江穿上“生态防护服”、装上“生态避雷针”。

1682325260226.jpg

轨道交通


第三,以提高效率为关键,不断推进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做到整体谋划、分步推进,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提高城市建设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一是建立“大建设”协同机制。设立人民城市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协调规划、立项、国土、建设、县区等单位,动态化更新充实三年滚动项目库,对人民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进行跟踪、协调和督办,合理调配各方资源,先后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双百”攻坚、“四促”攻坚行动,项目建设效率明显提升,近两年完成人民城市建设重点项目143个、总投资400多亿元,目前在建项目82个、总投资578亿元。

二是建立重点项目“三级调度”机制。对在建重点工程,市级主要负责同志每月调度、市级分管负责同志每周调度、行业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随时调度,分层分类解决项目建设中的资金、土地等难题。截至目前,累计召开三级调度会150多次,市级负责同志调度59次,有效化解立项、审批、核准、开工、建设各环节堵点。

三是建立“行走芜湖”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市级分管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分批上路,全程步行、边走边看,深入老旧小区、背街背巷、城市公园、重点项目等一线,实地查找城市建设的短板弱项,倾听群众的愿望诉求,真正用脚步丈量城市。截至目前,市级负责同志带队行走38次,推动城市公园房屋闲置、中山路步行街停车难等一批坐在办公室看不到也发现不了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四是建立“三点一约谈”工程监督机制。即项目建设单位每日点施工和监理单位的项目经理、总监、安全负责人,点现场施工人数,点现场施工设备,加大现场调度频率,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设备到位。对推进缓慢的重点项目,市政府分管同志及时约谈项目中标单位及施工、监理单位,倒逼责任落实。

五是建立智慧城市“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强化顶层设计,组建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市大数据公司,与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协同发力,形成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统筹推进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搭建城市大脑数字赋能中枢,以“不交数据就交帽子”的决心打破信息壁垒、数据烟囱,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公共数据汇集到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一屏观全市、一网管全城”。

芜湖将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推动城市产业层级、融通层级、公共服务层级、人才层级、创新层级不断取得新突破,带动城市整体能级提升,力争早日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责任编辑:张瑶
  • 芜湖古城
  • 时政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