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刘芳兰,1932年9月28日出生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2023年5月9日在榆林家中离逝,享年92岁。
我的婆婆她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和婆婆相处的几十年时间里,婆婆给予我更多的是感动和钦佩。她的为人处世和人生态度无形中影响了我对人生的认知和感悟。
婆婆18岁那年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当时有城镇户口并且聪明英俊的镇川小伙,就是我的公公。那时家里穷得连嫁衣都是从她表姐那里借来的(过门后的第三天就被要了回去),但她没有伤心落泪,更没有为婚后的生活发愁。从那时起,他就对公公死心塌地,一门心思过日子,一辈子与他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相敬如宾,一路陪伴伺候公公,直到他病逝。
婆婆一共养育了八个子女(其中两个夭折,一个奶儿)。为了方便照顾家人,婆婆拖家带口,追随公公的工作调动而不断搬家,居无定所。为了能让儿女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她竟然在目不识丁的情况下学会了裁缝技术,为乡亲们缝制衣服,以换取一点儿食物和生活用品。每逢过年过节,她总是在煤油灯下夜以继日地劳作,直到累病也不肯罢休。春、夏季节,她总在房前屋后开垦出一些拾边地,种上各种瓜果蔬菜,以弥补粮食的不足。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全家人都能吃饱穿暖,是非常难得的幸福生活了。
因为长期繁重的家务和简陋的居住条件,再加月子里也不能好好休养,婆婆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风湿病。婆婆一生的大半时间与疾病相伴,和病魔抗争。但她仍然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全家七、八口人的生计,很少悲观失望。
婆婆不仅勤劳聪慧,善良热情,更是坚强豁达。她精通各种家务技能,而且样样都能做到极致。她调制的饺子馅美味至极,至今大家庭里无人超越;生发的豆芽也是一流的,又好看又好吃。女人会干的活,她无一不会,无所不能。但她也经历了大多数女人没有经历的艰难困苦。在她四十多岁时,公公就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尽管那时家里并不富裕,医疗条件也比较落后,可她不顾自身病痛的折磨,承担起伺候公公的重任,并坚持一日三餐给公公另开小灶,每日必有鸡蛋牛奶和豆腐,每餐前都要注射胰岛素。婆婆身兼数职,日夜操劳,几十年如一日。但她从未抱怨和诉苦,始终笑对生活。母亲言传身教,儿女们耳濡目染,从小就学会了洗衣做饭、甚至拆洗被褥和缝补衣服等生活技能,也学会了独立和担当,养成了勤奋和刻苦的习惯。1977年恢复高考后,子女们陆续考上了大学、中专,且引来了不少街坊邻居的羡慕。
在我们的大家庭里,婆媳相处融洽,妯娌姑嫂之间也是亲如姐妹。小姑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处处帮衬着其他兄弟和侄儿侄女。媳妇们言行不当的时候,她从不计较,也不放在心上,平日里很少听到婆婆责备他人,她的个人修养让我们自叹不如。
1999年公公病逝后,她便在几个儿女家里轮流居住。每到儿女家,她总是竭尽所能帮儿女们做事情。记得在她八十多岁时候还为准备高考的孙女做午饭,打扫卫生。还常常在缝纫机上,为儿孙们缝缝补补,用家里的废布旧衣做鞋垫座垫,然后分发给家人和亲戚们。 九十岁还能包饺子,动作利落,令人惊讶。
婆婆的善良热情常常感动着我。记得第一次跟丈夫去见公婆时,家里的情况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但婆婆一家人的盛情款待深深打动了我,感受到了一个和睦家庭的温暖、一个良好的家风。直至今日,我一直都庆幸自己嫁了个有爱心、有责任的丈夫,也庆幸自己遇到一个好婆婆。
人生七十古来稀,婆婆享年九十有余,可谓功德圆满。但我们还是觉得她老人家走得太匆忙。婆婆的离世让我多次落泪,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一是不舍,思念,悲伤;二是总觉得作为儿媳的我,对老人家做得太少、做得远远不够好。 假如还有来生,我真希望还能与婆婆相见、相伴!(封华)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