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哲思的剥茧还是艺术的天成 ——著名画家杜玉寒《漫画论语》作品赏析

2023年10月25日 14:43:20 来源:中国城市网

一位称得上真正的画家,到底需要承载着什么?是否仅仅因为出了书、办了几场画展、高价拍卖了画或者追随表达个性和理想的后现代思潮,就敢轻易领受艺术家的桂冠?我想不是的,也不应该是。真正的画家,难道不更属于那些踽踽独行的划破历史迷雾、人生困局的思想者?难道不更属于那些勇敢地将笔触投射到生存之外的精神家园的探险者?

在繁多的画作中品鉴,我首肯这样一位画家:他不为时尚艺术潮流所左右,执著于一条相当僻静的艺术小径。执著地继续将心中涌动的艺术境界置于一片纯洁的自然之乐、生命之乐,也就是庄子的“濠梁之乐”、颜回的“陋室之乐”。那里高度清澈,充满了超越的欢愉,隔绝了俗世的嘈杂。

1.jpg

作品将艺术境界置于一片纯洁的自然之乐,试图深度体现庄子的“濠梁之乐”、颜回的“陋室之乐”。

杜玉寒:一个孤绝而神奇的名字。

他的艺术生涯是专事国画草虫艺术研究的。从2003年到现在的20多年时间,相继完成《昆虫百态白描写生集》《藤蔓粟穗白描写生集》《杜玉寒画集写生卷》《杜玉寒画集创作卷》《杜玉寒写生画谱——百虫百态卷》《杜玉寒写生画谱——百花百态卷》等15部草虫艺术研究专著,成为艺术院校教学参考书。《草间乐活˙杜玉寒草虫画谱》,历时十七年,煌煌500多页的草虫画谱,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诠释了他“艺术精神立心,为先贤往圣补阙”的初衷。

继《草间乐活》之后,先生的《漫画论语》即将完成,这些作品的主要特点是“艺术穿越哲学”“意境解读思想”。“穿透”“解读”“穿越”除了包涵艺术直觉、灵觉外,还涵盖“哲思”“神韵”“拷问”“辩难”“得意忘言”“禅趣”“意象”等原创创新,特别是哲思艺术化的天成表达,只能启动睿智的灵启和艺术的混沌方可以领受跨学科的意境,这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

哲思越是艺术表达趋近,越需要空灵的天启。更具象点说,它是一种感官之耳听不到的声音,只能靠心灵听、靠意象悟。《论语》20篇的语录体里,画作占主要分量的《学而》《为政》《里仁》《子张》《述而》等就是靠形体、行为与语义旁白的提示补充完成。

2.jpg

哲思越是艺术表达趋近,越需要空灵的天启。它是一种感官之耳听不到的声音,只能靠心灵听、靠意象悟。

3.jpg

一种理想的圣洁心境,是超越尘世的心境,有此“空灵”,世事一切就洞明豁然了。

具象元素诉诸视觉,视觉印象构建声音。《里仁》篇里的“见贤思齐”,在杜先生笔下,以树为参照,“人之过的反思”以书为对应,子张关于“士”的弘道问题以深邃的窗户为衬托,就是对“仁”的追问中唤起视觉的最好“客体”。这是一种艺术上的灵美之音,这种忘我的净化之境只好以“空灵”称谓之,杜玉寒创造了一种理想的圣洁心境,有了此种超越尘世的心境,世事一切洞明豁然。

空灵既然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虚”的成分亦充斥其中,“虚”者,乃为更为广阔的、高端层次的“弦外之音”。在《为政》篇“君子不器”中,他将“道义”“方法”“态度”思考提示隐藏起来,只凸显出器瓮里的卷纸、毛笔和孔子学生头顶上的箩筐,使得欣赏者对“为政”之道有不同的甚至殊异的理解与阐释,既然是想象之音,也就允许读者有各自的体悟。画家与欣赏者之间可以有一种“共鸣感”,他们之间还可以有一种“相悖感”,欣赏者的意念可能向着相异甚至相反的方向流动,然后,从另一个层面产生让画家意想不到甚至诧异的振动,读者获得鼓舞实现了一种创造性的精神享受,画家也从读者的不同阐释中受到启迪,反过来因进入另一种新的意境而自得其乐。

4.jpg

画家与欣赏者之间既可以有一种“共鸣感”,还可以有一种“相悖感”。

杜玉寒先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

子张关于“士”的弘道向孔子发问,只有手里的书和窗外的静谧。子张之问,也倾注了画家何等的深沉,寓寄着何等浓烈的情感,画家扣动的是自己的一颗心,欣赏者听到了吗?沉淀在心里多少年,这清越的嗓音不因为深奥的思辩而沙哑。加上自己的解读,文图相配,似乎更多了一些现代主义“思考的过程”,画里涌流的是“思考者的热泪”。他的画,远远不止是波特莱尔的那种“思考”,他的配文,也不是那种单纯的“单纯的思考过程”,他是把思考的过程与心理的过程两相掺和,紧密契合,努力在实现两个过程的统一。

杜玉寒作画,文字作为补白,是漫画不可缺少的要素,让每一个欣赏者的灵觉、灵感、灵性、灵味并用通和。他的漫画依靠的是悟性聚合灵觉,并借助于弦外之音,创造出启示。

欣赏《漫画论语》,折射的灵性可以透出一种催生民族的自信力与思考。

在永定河畔的“董陶窑艺术基地”,曾经和杜先生讨论过艺术社会功能,杜先生说,“载道”的负荷太重了,他说他的作品背不动。交流归交流,但我明白,他的谦逊绝不是否定艺术的社会内涵和现实意义,否则,他从远离社会人际交往的草虫领域跨入社会伦理、运行的轨道,真的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闲适吗?

《漫画论语》几百幅化作,紧紧围绕孔子和孔子弟子的思想、言行、思索张开,每一幅画,其思想性都是“象外之思”,外在感官和判断兴许难以一时察觉出来,必须要有高度敏锐的灵觉才能仔细找到,一旦获得,你的心灵倏然得到净化,你的审美顿然得以满足。海德格尔曾经讲过,荷尔德林的诗作受诗的天命般的召唤,身不由己地表达出诗的本质。我想,杜玉寒的诗、书、画相得益彰与荷尔德林确有异曲同工之处。

5.jpg

作品紧紧围绕孔子的思想、言行、思索张开,其思想性以“象外之思”呈现。

杜玉寒先生的探索一直是在孤寂的状态中进行,也许他不把表现为社会的或伦理的目的作为自己的刻意追求,他本真地表现为纯净的大自然生命的思考,他的草虫画谱,透过层层的天人合一,主客同构,向我们透露了一块真正的艺术净土,它是干净的、澄澈的;既光华四射又空濛无形,若有似无。对此的体验中,获得了对实存世界的超越,获得了对指义前世界的重现,获得了对艺术表达的重新审度:画是什么?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吗?是对生存困境的发泄吗?是对历史完成进行时的认同或扬弃吗?都不是,艺术是对生命和世界的心灵定义。

在元宇宙、算力经济、工具理性的时代,执著地将追求投射到生存之外,努力探寻走出历史迷雾的路径,他从历史的过往、自然的不语找到了自己艺术立身的根基,他不追求对既定结论、标准立项的机械认同,他在告诉我们,让我们理解艺术不是放荡不羁的灵魂,不是实存世界的奴仆,而是对生存状态的超越,向未知的世界进发。

书画家在对现实的近距离观察与超越中,对虚静、存在、有无的寻觅中,让奔腾的生命融汇其中,彰显出对生存世界的不即不离、若即若离,显示出对内在生命的净化。读他的《漫画论语》,同时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他那颗极不平静的激烈跳动的心,请不要为他冷峻、平淡的画风“蒙蔽”了,那里有火一样热情,能将你的热血烧的沸腾,尽量表现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旷远思索。杜玉寒不会让你沉醉在道理、启示和反思之中,而是不时地激发你的激情。请看作品中子贡的反思、君子的怀德、道·德与仁的阐释吧,这纯粹是用笔的技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别林斯基也承认:美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些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画作无情无以动人,杜先生的诗画重主观表现,多抒情笔法,求韵外之致。

6.jpg

用笔的技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作品重主观表现,多抒情笔法,求韵外之致。

他认为,一个有使命感的画家,需要有一颗雄视千秋、对话古人甚至与庄子、鬼谷子一争高下,同时又要有一颗敢于创造的心灵,这就是他他认为的“艺胆”。老杜天真,老杜可爱,他是真画家,尽管你可以说他狂,说他迂,但经过这么多年年风雨的历练,仍是“响当当一颗铜豌豆”似地走着他的路,没有一种强大、正义、率真、内在的力量支撑着,怎么会是杜玉寒呢?

别林斯基说过:“艺术首先必须是艺术”,艾青也说过,“艺术的规律是在变化里取得统一,是在参错里取得和谐,是在运动里取得均衡。”这些见解早已为画家、艺术家接受。艺术必须是艺术,必须在艺术门类的文体规律之中活动,教化也好,启发也好,都不是一个真正画家的直接目的,画家只能通过自己的审美特征而获得艺术生命。杜玉寒是这样看的:画的魅力在“再现”“启迪”而不在“教诲”“指导”,如果说“教”,那也是寓于美的感受之中,是一种特殊的“教”。

用灵性展示人的生命和追求是《漫画论语》画作的思想积淀与释放,憧憬、崇高、正义感、道德等等的情感内容都是通过线条、写意、隐喻、象征等方式表现出来的,是他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他高度的文体自觉性的表现。(卫东海 任鑫 邢立铎)

责任编辑:韩利
  • 艺术
  • 漫画论语
  • 哲思
  • 画家
  • 文化
  • 读书
  • 国学
  • 孔子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