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全亚军)5月15日是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当天上午,在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全国低碳日”北京主场活动拉开帷幕,活动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丰台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主题为“绿色低碳 试点先行”。
图为“全国低碳日”北京主场活动现场。
低碳试点如何助力首都绿色发展?北京做出了怎样的示范?企业与公众如何参与低碳试点创新工作?聚焦这些问题,来自绿色低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交流,分享优秀案例和经验,为首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为2024年北京市低碳试点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仪式。
开展低碳试点工作,通过“创新引领”推动“重点突破”,是北京市探索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创新特色。2022年以来,北京市开展了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气候投融资工具等四类试点,着力探索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路径创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各领域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应对气候变化新路径新机制,为首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当天活动中,25家单位申报的项目被授予了2023年度北京市低碳试点优秀项目称号。
在技术创新方面,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从2022年开始征集先进低碳技术试点,遴选出一批技术水平高、减排效益好、示范作用显著的先进技术应用项目,向全市范围推广,以技术变革加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2023年全市共有14个项目获评先进低碳技术试点。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市热力集团丰台分公司作为2023年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代表发言交流。2022年以来已有26个项目先后获评北京市先进低碳技术试点,初步测算年减碳量可达到51万吨,各个项目的示范推广效应可圈可点。
在领跑者示范方面,北京市结合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特征,依托10年碳市场建设经验,在重点行业中鼓励评选出一批碳排放绩效优、管理水平高、技术应用领先、有推广示范性的低碳领跑者企业和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科学制定实施碳排放控制目标、战略和措施,定期发布排放信息、减排进展和成效,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协同降碳。
2023年在高校、电力生产和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等3个行业评选出5家低碳领跑者。其中,华北电力大学引入分时分区供暖系统和分布式供暖技术,建设多能互补系统,推进零碳校园建设。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建立节能管理制度、建设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应用压缩空气系统分压改造等节能减排技术、搭建能源管控平台、建设绿色供应链,近5年碳排放总量下降16%。
在气候友好型区域方面,北京市面向不同区域管理主体,遴选培育区域边界明确、工作基础较好、实施意愿较强的街道、乡镇、园区、社区、村等区域,开展不同类型的气候友好型区域试点建设,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2023年3个社区、3个村被评为北京市气候友好型区域。平谷区万庄子村以“分布式光伏、充换电站、智能微网”为基础打造零碳智慧乡村,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站265座,年减碳量约3100吨。顺义区江山赋社区带领社区居民开展生态堆肥、垃圾分类,产出堆肥“黑金土”惠及160多个种植爱好者家庭和多个有机农场。
在气候投融资工具方面,北京市在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国家组织开展的各类型应对气候变化试点工作。2023年,北京作为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之一,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中位列榜首。
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密云区入选国家首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搭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健全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为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积累成功经验。
据了解,在同日举办的“全国低碳日”国家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公布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北京市门头沟区、延庆区、通州区入选。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