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市颍东区的广袤土地上,红管家社会治理模式正引领着乡村振兴的浪潮,其中袁寨镇范沟居委会精心策划了“五共”模式——支部共建、资源共用、村企共治、收益共享、合作共赢,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更以15万元为杠杆,借助外力,因地制宜,让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居委会书记王涛说:“通过高产栽培,范沟居朝天椒亩产可达6000斤,每天出货2000斤左右,一直可以采摘到10月底,预计年产值达到40多万元,累计提供了100多个就业机会。”小辣椒,大能量,“辣”出幸福新生活 。
正午镇镇长范少亮 、党委副书记徐兰、 省财政驻正午镇吴寨居第一书记陈瑞等 ,也参加了我们“走进阜阳颍东”调研组座谈,颍东区委宣传部也为此次调研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社会治理之中,为正午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正午镇“红管家”理事会深入基层,直面社会治理的难点与痛点,针对矛盾纠纷多样化、信访稳定挑战、环境整治难题、困难群体帮扶、安全隐患排查及理论宣讲效果提升等六大领域,创新性地推出了“六小行动”,旨在通过细微之处的努力,汇聚成推动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枫桥经验 “六小”治理
调处小纠纷。设立“调解室”,吸纳“五老”人员进入“红管家”队伍中,实行“有事上门促和、无事串门聊天”的调解模式,通过群众反映、入户走访、警情推送等方式发现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等各类纠纷苗头,由“五老人员”“红管家”上门调处纠纷、化解矛盾。
处理小诉求。充分发挥“红管家”网格职能作用,通过入户走访、村口板凳会等方式了解群众诉求,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各种诉求。实行“红管家”亮身份,鼓励群众主动寻求“红管家”的帮助,改变群众上访找干部的局面。
整治小环境。开展助力村(居)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红管家”带头参与,动员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围绕“五清一改”整治村庄环境,围绕“四净两规范”关注户内卫生,监督污水集中处理、积存垃圾、暴露性垃圾清理、环境卫生保洁责任制建立与落实情况。
解决小困难。积极开展红管家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设立志愿者服务台,重点关注困难群众生活情况,帮助申请惠民政策,定期走访帮扶慰问,致力解决群众身边的“难事”。扎实开展“百企兴百村”工作,联合爱心协会等社会力量开展慰问活动。
排查小隐患。组织“红管家”定期到企业、学校、商超、饭馆等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道路交通安全、沟河塘防溺水安全以及企业商超消防设施安全等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全面排查,督促重点场所建立安全制度,施工、作业现场安全设施配备,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开展小宣讲。发挥“红管家”队伍的宣传载体作用,常态化向群众宣传当前各项政策,围绕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知识、村规民约、反对家庭暴力、倡导文明新风等内容进行宣传,提高群众思想认识,构建文明乡风。不定期开展“面对面情换情村口板凳会”等宣讲活动,做到群众在哪里,宣讲活动就在哪里。
2024年7月8日,在正午镇吴寨居承包土地从事西兰花等农作物种植的南京凯凯农副食品有限公司向“红管家”反映诉求:因连日持续降雨,他们基地的40多亩玉米地出现积水内涝,需要抢排。吴寨居接到诉求后,就带着村干部赶到现场,现场商议、研究对策、联系机械。经过两个小时开渠疏通,企业承包地里的积水及时排出。
“减少了5万块钱的损失,非常感谢他们。”南京凯凯农副食品有限公司阜阳基地负责人吴子启激动地说。
此外,口孜镇党委副书记谢更生、曹庄村党委书记张明州等一班人,则将目光聚焦于产业扶贫与农业现代化,通过精准把握市场行情,依托省农业担保等资源,深耕花菇产业链,不仅探索出农业投保的新机制,更为花菇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向阳街道和谐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贯彻落实“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十六字要求,成立了“向阳先锋”小区红色驿站,“向阳先锋”小区红色驿站以小区党组织为统领,邀请小区内九类人员参与社会治理:小区党员、志愿者、楼栋长、政法干警、物业人员、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红管家”、社区干部等,形成“九贤治区“的多元治理格局。
截至目前,和顺小区“先锋驿站”共计收集居民反馈意见257件,其中物业管理问题144件(包含46件加装充电桩、15件加装文化广场凉棚问题),目前已全部整改。通过党群共议、制定方案、爱心募捐等举措,结合社会力量,为辖区居民加装4个电动车充电桩和1处文化广场凉棚。
“訾”行所至 硕果盈枝
而在河东街道办事处的訾营社区,党委书记訾如山则创造性地提出了“民主协商平台”与居民“说事”渠道的融合。这一平台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倾诉心声、调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还成为了开展法治宣讲、提升居民法治素养的重要阵地。据统计,该平台已累计收集民意56条,成功调解矛盾9次,解决了53条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訾”心话室并不局限于室内空间,而是将基层治理的力量深入到了小区、楼栋乃至居民家中,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回顾历史,1996年訾营社区紧抓京九铁路新村万人生活区建设的契机,通过多方努力与不懈奋斗,成功投资兴建了訾营农贸大市场。这一市场不仅辐射周边数十里区域,还在全市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与持续优化管理,目前市场年交易额已突破3000万元大关,为社区集体带来了每年4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并成功安置了700多名居民就业。特别是在2020年对市场进行改造提升后,其吸引力与竞争力更是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农贸市场年收入已攀升至150万元左右,为社区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基层治理与红管家力量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我们要继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红管家队伍的优势和作用,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大展宏图、再创佳绩。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武艳 亦山)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