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当我们扩大对健康的关注点时,或许会问:人有健康问题,那生活的城市也有吗?如何提升城市健康水平?
近日,一场“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4”城市健康专题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实现城市健康质量与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等话题展开研讨。
城市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1994年,我国引入健康城市理念。当时,北京和上海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开始了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探索。次年,海南省海口市和重庆市也加入试点行列。之后,辽宁省大连市、江苏省苏州市等地纷纷进行健康城市建设,我国健康城市逐步发展、蓬勃壮大。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原司长毛群安表示,健康城市建设需要党委政府领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民共建共享。
眼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也被按下了快进键。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彭凯平提醒,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青少年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倡导心理健康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彭凯平表示,城市心理健康建设应综合考虑基础设施的可达性、疾病发病率、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社会支持网络的强度、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度,以及城市特有的积极心理模式。
“城市心理健康应关注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质量、收入满意度、社会关系、个人目标实现状况等方面。要倡导运用科学方法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有效应对心理危机。”彭凯平说。
部分西部城市形成特色化发展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当日论坛上,《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年度评价成果发布。研究显示,全国城市健康水平与上一年度结果相比略有上升,东部城市健康水平持续引领全国,中西部城市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在今年的研究中,我们惊喜地发现,部分西部城市在打造运动城市品牌方面卓有成效。”课题组专家、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李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研究数据显示,西部城市在促进运动方面表现亮眼,平均户外人均运动时长53.07分钟/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29分钟/人。特别是西藏拉萨、林芝和甘肃酒泉等地,运动时长、运动消费、运动设施等指标增长迅速。
“这些地市近年来加大了体育运动政策举措的实施力度有关,通过举办特色户外赛事、加强设施建设、推广全民健身与文旅运动深度融合、推动体育精准扶贫等方式,形成特色化的城市健康发展路径。”李栋分析道。
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城市健康水平
论坛上,有多地卫健系统领导到场,分享各自在城市健康发展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就。
浙江省湖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沈昕耀表示,在提升青少年健康方面,湖州市重点建设“竖起脊梁”“明目正视”“燃烧脂肪”“南太湖心航”等服务,并打造湖州医改品牌,全国首创“医后付”,建设“医联体检查通”“两慢病健康画像”“健康银行”等特色应用。
海南省三亚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倪少良介绍,三亚实施健康干预政策。对15项公共政策和重大工程开展健康影响评价,不断实践将健康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不断促进全民健身,坚持每年策划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近30场,提升体育健身国际化、特色化、市场化水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朱华介绍,克拉玛依市加强公园绿地建设、改善小区绿地,提升城市绿肺功能。建设上下一体的“共享中药房”,让患者享有调配、煎煮、配送“一站式”中医药服务。
南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林涵表示,南平将旅游康养产业列入重点产业集群,以建设“海峡两岸大武夷生态康养先行区”为目标,全面支持福建探索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新模式。
“提升城市的健康水平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或结果,更多强调的是建设的过程,以及针对性地解决城市问题。”李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