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母亲的沧桑,我的痛

2024年11月01日 17:28:13 作者:吴承山

image.png

母亲从旷野走来,如风般的身影闪进院内,丢下一捆绿草,将锄立在墙根,开始拍打身上的尘土。一双小脚支撑着弱不禁风的身躯,有几次趑趄 ,险些晃倒。这时,二姐从屋内拿出小笤帚,扫除母亲身上的草屑,不待扫完,母亲已进屋开始喂我奶水,然后在大姐的帮助下,准备一家人的午饭,二姐则把母亲丢下的草,扔到兔窝里.....母亲生于1933年,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是这样的忙碌。

农村生产生活,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识闲,但妇女们冬季可以不出工,在家里腌菜、磨面、纳鞋、做衣服、拆洗盖窝。这时,母亲一边做营生一边哄孩子,基本是陪伴玩耍,不要发生危险即可,即使再金贵的孩子也是如此。邻居家婶子也带上孩子来串门子,边聊天边做针线,共同看孩子。每当我哭闹时,母亲就会抱起,摇晃着逗我:“疤子疤子上树”,然后戳着我的肚皮,“划了疤子大肚”,“疤子疤子下树,扯了疤子皮裤”。

这时,街巷小孩的叫喊声此起彼伏:疤子疤子上墙,扯了疤子裤裆;疤子疤子撩油,燎了疤子眉毛;疤子疤子揭火盖,烧子疤子秃脑袋........

傍晚时分,院墙外有人喊话:“转转,你姥姥叫你们明儿个去看戏哩!”象个炸雷,一下激起了两个姐姐的热情,“妈!妈!姥姥村唱戏呀!”接着,两个姐姐一人拉起我的一条胳膊晃荡起来:“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外甥女子也要去,外甥小子也要去,吓得姥姥钻得耗子窟儿不出气。姥姥姥姥甭气啦,我们娘儿们不去啦。”这种欢乐气氛感染了全家人,被生活磨得迟钝的父亲也难得露出了笑容,母亲更是脸上发出光来。

image.png

生活的艰辛无法言表,六十年代常常是早上稀饭面糊糊,或和子饭,晚上凑合着吃点小猴儿山药、萝卜。平时吃不上细面,只在农历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大年时才能吃上点白面。小孩们病了不需要吃药,母亲擀点面条,吃了保证好。一年分上几斤葫油,吃莜面滴几点,美其名曰:吃一个油花儿急溜三天。

那面鱼真香、真好看,野外采点“羊尿泡”花籽,安在眼睛上,活灵活现,像活了一样,用红桃水点上颜色,憨态可萌。真舍不得吃,放好久了才吃完。

终于有人给我们送面鱼、馍馍了。一个年轻人,我们得叫大姐夫,厚朴老实。村里的那些大姐姐们相跟上来看新女婿,评论面鱼,每个人掰点馍馍吃,咯咯笑个不停。

母亲在炕上抓着我的双手,拉锯一样前后推拉,我配合着母亲的动作,跟着唱起童谣:

公鸡公鸡叫咯咯

上房瞭你大姐姐

大姐大姐别哭了

明儿个后天聘你呀

啥车?红缨车

啥鞭?皮鞭

红瓦盆盆舀了半碗碗水

洗得手,白白儿

捏得饺,肥肥儿

两个嫂嫂两半碗

丢下个嫂嫂没碗碗

上街买碗碗

没沿沿儿

买铁匙(饭铲)

没圪墩儿

买筷子

半个截儿

不了不了

给我们孩扯点红布

缝个红裤

剩点个尖尖

补个脚尖尖……

母亲竟然眼圈红了,滴出了泪珠。

过了几天,姐姐出聘了,家里少了个人。

日子这么一天天熬着,岁月这么一天天流淌。

老的老了,小的长大了。

小学开始,我已开始为母亲分担家务。做饭时帮着拉闸(风箱),还用“油麻团”把柜顶、菜缸擦着锃亮;母亲疲惫的脸上显出欣慰。

放学了还得割兔草。农村里少不了牛羊猪,鸡狗兔,牛羊队里养,家庭只能养猪鸡兔狗,鸡和狗一半吃食一半自己找吃的。只有猪和兔得打草喂养,尤其是兔子,全靠青草,特别能吃,想偷懒都不行。一家人的衣物盐巴,全指望这些。听说鸡蛋供销社收走,供给城里人了,这不稀奇,咱农村人也吃点,还能换个纸笔。猪卖了能返销点儿肉,返销点儿粮票,所以家家养。

还有一种动物叫猫儿虎虎,特别可爱,家里的金铃铛儿,白天盖窝垛上、炕头上睡觉,夜里捉耗子,功劳可大了。专门在窗子下面留一个孔,叫猫儿道,缝个小门帘,方便人家出入。最惨的是狗了,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待遇最差了,基本不喂啥,野外自寻吃的,要不吃小孩的屎,偷抢点猪食,还被人叱骂。但看家护院,献媚主人,要不怎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哩。

直到我工作,母亲的状况才有点好转。但身体更差了,我常用自行车驮上去附近的卫生所配药,后来接到县城安享晚年。

2021年11月的某天,母亲安详地离去。她的一生像一滴水,没有波涛,像一鞠土,没有山丘高大,但在我们儿女的心中,却像大海般宽阔,像山丘般高大。

翌年清明,姊妹们到坟前去祭奠,顺便到村里的老房子瞻望。看着那坍塌的梁架,破败的院墙,百感交集,唏嘘叹息。春风吹拂着庭树,哗哗作响。这时,仿佛从村巷中一群儿童踏歌而来,穿过院子飘向远方。

狼打柴,狗烧火

猫儿上炕捏窝窝

捏了四十个大窝窝

哪个哩

猫儿吃啦

猫儿哩

上了山啦

山哩

雪背啦

雪哩

化了水啦

水哩

和了泥啦

泥哩

抹了墙了

墙哩

猪拱塌啦。

猪哩?

杀得吃啦

猪皮哩

安了鼓啦

鼓呢

放牛小子打烂啦……

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曾任山西省右玉县博物馆馆长,出版历史文物专著4部,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10余万字。

责任编辑:乔妙妙
  • 母亲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