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前,正在延安大学读书的女学生王晓英,每月从自己24元的生活津贴里拿出20元,寄给远在北京石油大学读书的贫困同学,一直供他读完大学;
50年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子弟学校的向平同学,因王晓英老师坚持为他在8000里之外的上海找名医,买特效药,终于治好了精神疾病,完成了学业,改变了命运;
30年前,初中毕业的铜川贫困少年单谢峰,在面临回家务农还是上民办中专的迷茫时刻,王晓英引导他上了高中考上大学,并资助他读完大学。后来,他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2011年起,已退休的王晓英实施“特困大学生4年一周期助学计划”,每年拿出一部分固定养老金,帮扶一名困难家庭大学生,直至其完成学业。
……
有着红色基因的王晓英,从自己还是一名大学生起便资助困难同学完成学业,68年来,每每看见身边的孩子求学路上有困难,便从并不丰厚的工资里挤出一些帮助他们。她的想法很朴素,她是老红军的女儿,更是一名老党员,帮助他人一点是应该的。
要像父亲一样光荣
1938年,王晓英出生在印台区陈炉镇双碑村,其父亲王子文当时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7年2月,贺龙、关向应率红二方面军司令部、政治部等直属机关,从泾阳县移驻陈炉镇,司令部住在同官第二高级小学。当时,学校正放寒假,王子文作为留校执勤老师,有幸亲自为贺老总以及其他官兵服务了两个多月。王子文只讲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通过了党的考验,参了军,入了党,后来10多年一直从事地下秘密工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后勤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双碑村的人说,王晓英成长在光荣家庭。
1956年,王晓英考上了延安大学,成为双碑村唯一的女大学生,她给这个本来就光荣的家庭又增添了一份荣耀。王晓英说:“如果不发光,那就算不上光荣。我要像父亲一样光荣。”
第一次兑现自己的承诺,是1956年刚上大学。一次,她的高中同学北京石油大学学生孙贵林来信说,因为家庭变故,实在没有经济能力继续读书,准备回家务农。王晓英心里一阵难受,觉得孙贵林很优秀,无论如何不能辍学。但她仅仅是个学生,家里经济也很困难。这可怎么办呢?
王晓英决定从自己每月24元生活津贴里拿出20元,供同学读书。她说自己又小又瘦,吃得少,花钱少。再说,延安本来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地方,她吃点苦不算什么。就这样,在王晓英的支持下,孙贵林大学毕业,两人后来一直以姐弟相称,亲如手足。
王晓英大学毕业后,不管是随爱人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是后来回铜川,都从事教育工作。遇见的贫困学生太多了,她心疼这些孩子,总是想办法挤出一点钱资助他们读书,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王晓英说,知识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也能改变国家命运。为了资助穷困孩子们读书,她生活十分节俭。在女儿古涛记忆里,妈妈和他们姐弟三个很少买新衣服,即使在她花季的年龄,一年也只有一条裤子,还是妈妈用父亲的军衣改成的。古涛说,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改衣服,补袜子,特别是爸爸和她的袜子,脚后跟、大拇指老破,妈妈就不停地把磨破的旧补丁拆掉,再打一块新补丁。
王晓英的善良感动了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但她还有个“警察”的绰号。1980年,她从新疆调回铜川,在市二中任教导处班务干事兼代课老师。哪个学生敢调皮捣蛋不学习,只要让她发现,绝不轻饶。王老师有的是办法,她“软硬兼施”“以案说法”“死盯不放”,再调皮的学生也经受不住,不得不“改邪归正”。
得让孩子们学知识
2011年暑假,73岁的王晓英精打细算,为10月份结婚的小儿子置办好了被子、床单、喜酒、喜糖等婚礼所需后,感觉浑身轻松了许多。这下家里用钱的大事办完了,她可以好好做做自己的事情了。王晓英坐在写字台前,反复计算,尽量合理分配自己每月2000元出头的养老金。她最终把钱分成三大块:一部分用来实施“长期助学计划”,即选一名家庭困难的大学新生,资助其1万元,第一年给4000元,接下来三年,每年2000元,等其毕业后,再开始帮扶下一个,得让孩子们学知识;一部分做预备金,以防国家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或遇其他特殊情况,用来捐献;最后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生活所需。
王晓英抬头看看日历,秋季就要开学了。她必须在儿子婚事前启动“长期助学计划”。她前往铜川市慈善暨扶贫协会,从铜川市“捐资助学”项目资助的大学新生名单里,寻找山区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
那一年,王晓英选的资助对象是宜君县哭泉镇杨坪村的刘宽同学。刘宽家一贫如洗,住的是土坯房,写作业用的是土台子,但他却以566分的高考成绩名扬全县。
刘宽至今还记得,为了感谢老人,他和父亲步行3个小时走出大山后,再几次倒车,专门做了一面锦旗送上门来,却被王奶奶当场训斥哭。王奶奶非常生气,“搞这些形式做什么?我们要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用来学本领!”那面锦旗至今也没有挂出来。刘宽说,他不光在经济上受益,老人的善举使他在精神上有了敢于向往美好生活的力量,也教会了他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
13年来,按照4年扶持完一个学生算,王晓英今年正在扶持的应该是第4个学生。但实际上是第5个,这是因为,2021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王晓英作为老红军的女儿,又拿出1万元,多帮扶了一个名叫吕文静的山区贫困大学生。
王晓英说,她的能力太小,做不到锦上添花,只能做一个雪中送炭人。
在其他社会公益方面,王晓英同样积极。2008年汶川地震,她拿出一个月的全部工资作为特殊党费交给灾区;一年后,她又拿出一个月的全部工资作为灾区重建捐款。2019年,陈炉镇建设红军小学,她以老红军后人的身份捐款5000元,疫情期间她又多次捐款。
活着就一直做下去
“68年来,您能记得一共资助过多少学生吗?”
老人不屑一顾地抬起右手飞快地摇,“不记得,记那干什么?”
“您准备还继续实施助学计划吗?”
老人右手重重地拍在胸口上,“那当然,共产党员说话要算数的嘛!”
王晓英身高只有1.55m,体重80来斤,如今后背有点驼,看起来更加瘦小。但她在王、古两个家族百十口人心里,以及被帮扶过的孩子们心里,形象是高大的,是大家仰慕的榜样。
在王晓英家里,爱人古军荣鼎力支持她。他经常陪妻子到大山里探望受助学生,两人一起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并用文字记录下妻子所做的一件件善事。古涛说,爸爸懂妈妈,也十分喜欢妈妈的善良。
他们的三个儿女都乐于助人。特别是在上海创业的小儿子古巍,他和12岁的女儿把做公益当成一项重要工作。他们帮助劳教释放人员融入社会,为这个特殊人群在就业、意识转变上做了许多事情。
古家是个大家族,王晓英在这个家族中是“六嫂”“六妈”“六奶”“六婆”,在她被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铜川好人”等荣誉时,孙辈们一个个表示,要像六奶、六婆学习,把助人为乐的家风传承下去。
单谢峰现在是定边中学的老师,也是一名爱心志愿者。他说:“没有王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清楚地记得,在高中时,王老师看他面黄肌瘦,经常给他买营养品。他常给自己的学生讲王奶奶的故事,孩子们很受感染,表示也要做个正能量的人。
受助学生樊佳伟,现在山东一家大国企工作。他说,受王奶奶的影响,他在大学就参加社团公益事业,做一些整理图书馆之类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他也是一名社会志愿者,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老人如今86岁,但记忆尚好,头脑反应敏捷,说话声如洪钟,底气十足。她乐观地说,活到啥时候就把资助困难孩子上学的事做到啥时候,活着就一直做下去。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