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山西省2025年林草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强调,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省要聚焦“三绿”并举“四库”联动,不断厚植全省生态根基和绿色家底,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扎实基础。主要工作如下几点:
一、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持之以恒“扩绿”,擦亮美丽山西绿色底色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协调联动,更好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转型。
一是科学布局实施“三北”工程建设。坚决扛起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山西责任,以“三北”工程为引领带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要集聚更多力量攻坚,高标准完成260万亩营造林任务,统筹布局各类国家和省级国土绿化项目,重点在退化林修复、灌木林改造等方面创造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经验模式,将更大的力量集中向“三北”工程区倾斜布局,在更深层次上巩固扩大“攻坚战”战略成果。要充分挖掘绿化空间,充分利用林草湿荒普查成果,精准标注林地内国土绿化地块,落实国家林草局关于统筹国土绿化空间优化乔灌草配置的利好政策,在基本草原外的草地,因害设防种植带状乔木林或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林,让林草资源覆盖更多适宜绿化的国土空间。要统筹加快建设进度,尽快适应林草生产由“计划性指导”转变为“项目化管理”的新常态,严格将6月份50%、9月份75%和年底90%的资金进度要求,落实到合同签订、进度安排和组织验收各环节,并联开展苗木筹备、落地上图、招投标等基础工作,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实施,全周期跟进,绝不能反复出现项目资金被收回、建设任务一再悬空的被动局面。
二是系统加快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林长草短始终是制约林草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难题,必须系统发力,补上欠账。要以摸清家底为基础,全面掌握山西省草原资源底数,深入开展全省草原退化和健康状况评估,启动全省草原保护修复和发展利用规划(2026-2035年)的编制工作,不断夯实草原保护修复利用基础。要以草种繁育为保障,依托省直林局资源优势,顺应种苗结构性转型市场需求,新繁育草种3500亩,在晋北地区打造“万亩级”规模化草种示范基地。要以试点示范为引领,长治、晋城两市要高标准完成沁源花坡草原、沁水示范牧场两个国家级草原公园试点建设任务,科学规划生态保育区、合理利用区,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旅游活动和资源利用,为下一步公园管理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以修复治理为重点,聚焦“三北”工程区,以亚高山草甸为重点,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草地改良、人工种草项目建设,种草改良70万亩,持续提升草原生态质量。
三是有效提升国土绿化质量。坚持把资源面积和质量双提升作为林草工作的主题主线,多措并举推进国土绿化由规模速度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进型转变。要法治化封禁“保成效”,严格落实《山西省禁牧轮牧休牧条例》,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西省推进“三北”工程区林牧业协调发展行动方案》,协调农业农村部门,抓好政策落地和工作落实,大同、朔州、忻州三个市要抓好示范县建设,杨树、管涔、五台林局要统筹开展草畜平衡试点工作,引领全省林牧业协调发展。要项目化管护“增覆盖”,省级每年实施10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抚育项目,市县两级要同步建立完善绿化后期管护制度和投入机制,为实现森林覆盖率增长预期目标储备资源。要全周期经营“提质量”,全面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扎实做好2021-2030年森林经营方案的中期修订工作,科学编制“十五五”森林采伐限额,统筹开展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和促进森林更新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森林抚育170万亩,规范有序提升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深化改革科技引领,创新赋能“兴绿”,释放美丽山西绿色财富
一是全面释放林权改革政策红利。落实《山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上下联动,措施一体,确保年底实现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目标任务。要加快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积极化解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指导各县林权历史登记数据完成整合入库,重点将600万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收益权量化到户,收益权证发放到户。对483万亩退耕还林地验收合格的换发不动产权证。落实林权改革配套政策,认真做好晋城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国家验收工作,继续抓好晋城市、长治市、晋中市3个先行市和27个试点县试点示范工作,完善健全林权流转纠纷调处机制、林权管理和服务制度,引导规范签订流转合同,落实林木采伐减证便民举措,积极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唤醒盘活森林资源资产。持续拓宽群众增收路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国有林场“百场带千村”行动,拓宽村民增收、村集体发展的实现路径,增强以工代赈、政策奖补、资产收益的富民成效,进一步提升林改富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是全力推进林草产业增效扩量。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深入推进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林下经济扩容增量、森林旅游康养增效。狠抓经济林提质增效。在临县、永和等12个红枣主产县和左权、垣曲等10个核桃重点县开展提质增效试点,出台标准化生产和品种化发展指南,推广应用品种改良、矮化密植、增施有机肥等提质增效技术,建设一批栽植品种化、经营高效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标准化示范园,做强叫响“山西红枣”“山西核桃”优质品牌。狠抓林下经济发展。加快制定出台“十五五”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高标准完成好2025年11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任务,大力推广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景观利用、采集加工四种模式,示范开展林下仿野生道地药材试点建设,确保全年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增加10万亩以上。狠抓森林康养旅游产业。深入挖掘和探索生态旅游产业培育形式,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绿色产业,探索“森林康养+养老”“森林康养+中医药”等新模式新业态,充分释放和提升森林旅游供给和服务水平。各市县要客观真实统计各项林草产值指标,全口径应统尽统,力争2025年产值增长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科技创新是保障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必须向前一步,打好头阵。要着力提升科技引领发展水平。将科技攻关的着力点融入扩绿、兴绿、护绿全过程,聚焦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三北”工程建设、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森林可持续经营、红枣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等林草领域关键技术难题,以揭榜挂帅项目为支撑,实施好42项省级科研攻关课题。要着力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坚持需求导向和实用原则,完成50项省级地方标准的报批工作,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1-2项专项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支撑现代化。要着力夯实科技支撑基础。进一步优化现有国家和省级科技平台,建设好林草有害昆虫天敌繁育中心,年内力争具备繁育基础和科普能力。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础性工作,编制省级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要着力打通科技转化路径。继续深化林草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实用技术组装配套推广,全面开展“1+10”科技帮扶行动,组织各级专家团队深入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区和红枣、核桃、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区“一对一”订单式破解堵点卡点问题,促进绿富同兴、助农惠农。
三、强化监管守住底线,不遗余力“护绿”,筑牢美丽山西绿色根基
一是严守林草资源安全防线。要严防林草火灾,确保资源安全。全面落实防火网格化管理体系,认真做好中央增发国债防火应急通道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加快推动雷击火综合预警监测平台建设,强化以水灭火、大型防灭火设备的配置和应用,加强管辖边界之间的联防联控,全力承办好第二届全国林草行业森林消防员职业技能竞赛,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林草火灾和人员伤亡“两条底线”。要严防有害生物,确保生物安全。加强疫情防控和专项普查,全面推行无公害防治、绿色防治措施,依法打击“带疫”调运行为,严防重大灾害发生,持续守牢松材线虫、美国白蛾“零入侵”的本土防线。要严防危害动植物,确保物种安全。以“华北豹保护工程”和“候鸟迁徙通道保护行动”为抓手,加强重点物种监测、栖息地保护修复,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和朱鹮、麋鹿、梅花鹿等新物种引进工作,继续在24个重点县实施野生动物危害防控和致害补偿,强化与海关、农业等部门的横向沟通协作,深入开展“清风”“网盾”联合执法,持续提升全省生物多样性水平。
二是不断强化林草资源监管。坚持以数据融合为前提,加快推进林长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夯实资源数据融合、行政审批融合、监管执法融合的基础。要扎实推进林草湿荒普查,精准落实图斑区划、经营界限、调查属性、管理类型,3月底前全面完成调查成果数据汇交,将不一致图斑纳入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更加注重普查成果在规划编制、边界认定、行政审批、执法监督中的深度应用,坚决将“一套数”管理“一张图”运行融入资源监管全过程。要优化涉林涉草审批机制,畅通自然资源与林草部门协同联动审核审批的路径,尽快实现“一口进出”“只跑一次”。要全面提升林草执法工作质量,建立林草监督执法与自然资源督查执法协同机制,实施林草湿荒保护地综合执法,采取县级自查、市级复核、省级审核的办法高效判读疑似图斑,综合运用挂牌督办、通报约谈、专项整治等措施,坚决遏制毁林毁草违法行为多发态势,配合做好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严格落实“三到位”要求深入整改追责,深化公检法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一体运行。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科学编制省级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指导市、县编制实施方案。落实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健全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长效机制,提高天保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兜牢民生底线,推动转型发展,促进可持续经营。
三是持续推进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地转型升级。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地是山西林草资源的精华所在,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激发转型新动能,塑造升级新优势。国有林场要立足主力军、排头兵、先锋队的功能定位,以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推动种苗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打造一批国有林场试点样板。要以国家林草局年内启动的精品林场创建工作为抓手,持续夯实国有林场设备设施、人才队伍、监管能力等发展基础,结合国有林场资源特点,科学谋划绿色转型发展模式,系统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自然保护地要坚持“批管建用”四位一体转型升级思路,加快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协调河南省以两省人民政府名义上报创建方案,争取方案尽早获批,持续推进后续工作。要高标准做好整合优化后半篇文章,统筹推进整合优化成果落地、勘界立标工作,抓紧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督导整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积极推进长治市申报太行山世界地质公园,垣曲县、山阴县申报国家重要湿地,云州区申报国际重要湿地,构建布局更加合理、保护更加有力、监管更加有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张思雨 壹尊)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