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晨雾还未散尽,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南村乡关底村的山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50岁的董双军踩着露水穿梭在花椒林间,握着园艺剪的手稳稳落在花椒树顶端,枯黄的旧枝簌簌落下,妻子于万芳则蹲在用竹篓收集剪下的枝条,袖口沾满晨露。
“剪枝也有讲究,剪除病弱枝保留结果枝,剪密留稀保通风,剪老留新促丰产。”董双军边修剪边传授经验,阳光透过枝叶在他黝黑的脸上洒下斑驳光影。
图为董双军正在修建花椒枝条。
这对夫妇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2008年贷款买了辆二手大货车,夫妻俩开始了拉矿石跑大车的生活。那时他们总想着外出挣钱,却忽略了儿女们日渐长大的学业压力。“后来孩子们说,爸妈天天在外跑车,家里连口热饭都吃不上。”于万芳边说边将剪下的枝条捆成捆,竹篓里已装了大半筐。
2016年,听说村里人都种花椒,不光有补贴且花椒收购价格高,董双军夫妇决定返乡试种。夫妻俩砍掉地里的玉米,种下第一批20亩的花椒苗。头几年,他们边学边种,天蒙蒙亮就钻进花椒林里,剪枝、锄草、清园、施肥……“那时候对花椒苗真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就盼着它们快快长大。”董双军抹了把额头的汗珠说道。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花椒首次挂果,亩产花椒210斤,每亩纯收入超过4500元。
尝到甜头后,董双军夫妇决定扩种到50亩,规模上去了,干旱缺水却成了制约花椒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关底村作为山区村,常年干旱缺水,村里的蓄水池年久失修,有时村民们的生产用水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大大增加了种植成本。得知村里农户的情况,县烟草专卖局作为帮扶单位出资对村里的蓄水池进行全面维修,解决了椒农的燃眉之急,清澈的山泉重新注满蓄水池,让全村的花椒产业发展底气十足。
为了系统化发展花椒产业,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构建起“产供销+服务”全产业链。通过引进新品种和种植技术,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组织收购、加工和销售,形成规模化经营。村里组建起了技术服务队,开展“田间课堂”,如今的关底村已形成“家家种椒、户户增收”的产业格局,漫山遍野的花椒林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晨雾已散,朝阳初升。董双军站在花椒林间,望着满山翠绿,感慨万千:“以前跑大车风餐露宿,现在政策好,技术妙,守着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等到八月收购季节,一串串绿玛瑙变成红珍珠,一颗颗花椒树真正变成“摇钱树”,为乡村振兴增香添味。(刘江颖)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