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完善“三基”建设 服务“三农”发展

2025年04月12日 00:07:34 来源:中国城市网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坚持“三区同振、城乡融合”发展思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抓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三基”建设,服务“三农”发展,聚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做强基层组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以政治建设夯实战斗堡垒。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常态化围绕乡村振兴主题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常态化排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采取“四个一”整顿措施和市直单位结对共建帮扶提升,形成软弱涣散党组织“动态清零”长效机制。制定《安源区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实施办法》,制度化加强村级书记管理,打造坚强有力战斗堡垒。

以党的建设赋能基层网格。聚焦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迭代完善“安源红”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幸福360工程”,在全区360个网格中均设立党支部,将党组织全覆盖到治理三级组织架构,配齐“一员三长”,即专职网格员、片区长、网格长、楼栋长(小组长、单元长)。整合12个职能部门单位力量,采取“一人多格”的形式安排本单位专人分片联系专职网格员,明确下沉网格工作职责,使每个网格都有党的组织、有党的力量。

以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服务。聚焦治理的民生导向,建立“安源红”社工之家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培养社会组织、链接社会资源进网格,引导全区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队,全省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现场推进会暨培训班在我区召开,不断擦亮“安源红”星星之家、邻里之家、社工之家等社会组织服务品牌,有效打造“六社联动”推动社会企业造血反哺社会组织等创新模式,助力社会组织常态长效发展。

以平台建设优化治理效能。聚焦基层治理中指挥调度难、资源整合难的问题,建设“一网统管”幸福360智慧平台,对全区网格事项进行信息集成、运行监测、分拨处置、指挥协同、应用评价,人民日报刊发文章《资源共享 服务联动》,报道安源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特色做法。坚持以治理推动平安建设提质增效,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创新信息化调解平台,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有力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0.1%。

二、做实基础设施,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守牢粮食生产底线。加强乡村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近年来,聚焦解决耕地面积少、土地质量不高、利用率低及“非粮化”、抛荒撂荒问题,通过新建沟渠、建设机械道和生产路、平整农田、节水灌溉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3580.69亩。聚焦提升农田灌溉能力,投资2062.09万元新建堰塘水库项目,新增水库库容近20万方。推进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攻坚行动,完成农田整治0.63万亩、渠道整治6.7公里、山塘整治29座,重点解决水源不足、渠道淤塞不通等问题,如,解决青山镇温盘村渠道淤塞、高坑镇彭泉村灌溉土渠年久失修等问题,恢复周边300余亩农田灌溉能力。通过一系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安源区粮食种植任务得到有力完成,粮食产量逐年稳步提升。

提升农村通达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深入推进城乡融合,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前置条件。一方面,注重实现道路通达。深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近年来推进县道、乡道、村道升级改造182公里,县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69.1%,通乡镇公路均在三级以上,通行政村公路均在四级以上,全区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基本成型,助推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另一方面,注重以数字化延伸产业发展触角。立足中心城区面积小、耕地少特点,顺应本地饮食习俗,因地制宜打造“辣红安源”数字网络平台,吸引53家食品企业成功入驻,引领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延链环节发展,今年来安源区重点辣制品加工企业销售额增长近40%,蛋禽等优势特色产品销售额增长近33%,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4.16亿元,同比增长28.9%,有力为农村农民增收带富。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每年坚持打造6个“美丽村庄”示范点,因地制宜建设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红色主题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美丽村庄,逐步形成辐射全区的“情系红军路·共筑安源红”乡村振兴示范带。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修复废弃矿山2965.4亩,修复率达到90.42%,创新“生态+”修复模式,将废弃矿山打造成健康养生小镇、阳光花海旅游景区。在乡村面貌不断改善的同时,注重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办节、办会、办赛等形式,务实推进“十个一”举措,大力推进“辣红安源”产业发展和品牌塑造,今年重点节假日期间,重点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55.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45亿元,获评中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三、做优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优化农民生活资料供给。注重提高农民基本生活品质,近年来每年均投入农村电网建设资金达2000万元以上,常态化开展农村电网电能质量监测工作,推动农村供电可靠性已稳步提升至99.92%。建立完善与市级燃气公司协作机制,合力推动解决重点村的燃气使用历史遗留问题,天燃气供给进一步向农村拓展。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落实投资4000余万元,延伸市政供水管网36.1公里,增加覆盖人口8000余人。每年投入125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保证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目前,安源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97%,规模化工程覆盖农村供水人口比例达79.24%。

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始终把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工作,按照“双联双促、结对共建”模式构建“城区组团+农村学区”5个协作型组团,撤并乡村3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4所。积极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新建重建3所乡村学校,对21所薄弱学校的操场、食堂、教学楼进行维修改造。投入840余万元,为全区此前未配备空调的34所公办中小学校教室共加装空调477台,实现城乡全覆盖。足额预算、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和教师福利待遇,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均实现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要求。

优化农村医疗资源配置。聚焦“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认真推进落实分级诊疗,大力推动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三年行动,近年来,投入两千余万元为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设备,全区5个卫生院均达到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基本标准。加强村级卫生所建设,落实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一般诊疗费等补助政策,强化乡村医生保障机制。全区已有36个村卫生所达到全省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评价“推荐标准”。以创建全省婴幼儿先进照护示范区为抓手,增加托育服务供给,近年来建成托育服务机构20所,托位数1820个,全区每千人占托位数已达4.55个,入选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全国生育友好先进县区。

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以区级两馆为总馆,镇街文化站为分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建成使用设有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广播室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5个。成立文艺培训志愿服务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培训建强文艺骨干队伍。整合现有资源,每个乡村点位每月开展8次活动,向群众培训法律法规、农业技术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知识,不断提升农村群众文化素养。

优化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兜底性作用,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开发保洁员、护林员、防火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员公益性岗位285人,积极开展脱贫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引导脱贫人口实现就业。积极帮助低保对象、脱贫户、重度残疾人员等困难人群参保缴费,实现参保率、代缴率和60周岁以上待遇享受率达100%。巩固拓展“136”医保服务模式,在117个村(社区)均设立医保服务点,提供医保帮办代办业务不少于16项,增加适老、方言、上门等服务,全区61家村卫生所(室)通过“村村通”服务终端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办理各项医保服务3万余人次,有关做法在人民网刊登。

责任编辑:韩利
  • 三农
  • 农业
  • 农民
  • 农村
  • 时政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