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社会力量如何参与保障房建设?

——访绿城管理副总裁骆祎

2025年04月17日 18:58:29 来源:中国城市网 作者:邢灿

今年以来,国内多个重点城市陆续公布今年保障性住房相关建设目标:广州筹建1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深圳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4万套;北京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已成为当前不少城市的重要任务。

社会力量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将发挥怎样作用?如何把保障性住房建成“好房子”?怎样更好地让社会力量参与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城市网记者日前对绿城管理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管理”)副总裁、绿城乐居集团总经理骆祎进行了专访。

社会力量大有可为

中国城市网:社会力量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能起到怎样作用?

骆祎: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很有必要。

一是缓解资金压力。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持续高质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二是提升建设质效。社会力量凭借经验和技术优势,能够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效率和质量;同时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利于促进优胜劣汰,提升整体建设水平。

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有利于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构建“市场+保障”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四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能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激发消费潜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社会力量参与将强化这一作用。

中国城市网:绿城自2005年首次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绿城管理在近15年里更是持续致力于此。绿城管理是如何看待保障性住房项目的?

骆祎:在绿城内部,保障性住房作为八大产品序列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我们认为,绿城既然有建设优质房产品的能力,就应该同样把保障性住房建好,不辜负社会信任。所以,我们对保障性住房品质的要求一直是“大于等于商品房”。

目前,绿城管理业务模式大致分为政府代建、商业代建和资方代建三种。其中,政府代建作为公司业务中“底仓”地位一直被高度重视。截至去年底,绿城管理政府代建在全国累计交付保障性住房面积约6390万平方米,合约总建筑面积约2990万平方米,已为近42.8万户居民改善居住生活环境。

把保障房建设成“好房子”

中国城市网:您刚提到,绿城管理对保障性住房品质的要求是“大于等于商品房”,如何达到这一要求?

骆祎:首先,做好需求调研。我们将通过深入走访原住居民,精准把握实际需求,同时系统调研周边已交付保障房及商品房项目,形成科学的产品定位报告,为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其次,做好品质把控。依托260余项管理标准体系,我们会通过反复交底、明确标准、层层验收、实测实量等措施,力求将品质把控落到实处。

此外,还要做好监管。从客户视角出发,我们制定了“确幸工坊”样板管理体系。确幸工坊2.0版在原有七大主题工坊的基础上,升级打造12大主题空间,新增淋水试验体验、蓄水试验体验等新的体验空间。在项目建设阶段,我们会定期检查,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

中国城市网:相比商品房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投入大、收益低、风险高。绿城管理是如何在有限成本下,满足业主对品质的高要求?

骆祎:我们的做法是从项目定位阶段就开始介入,强化过程管控。针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特点,我们认为应重点做好“大成本”和“小成本”管理。

在“小成本”方面,通过设计优化、施工优化降低无效成本;将钱花在刀刃上,把资金重点用在景观、精装修等业主真正关注的地方上;充分发挥品牌房企集采优势,降低建设成本。在“大成本”方面,我们通过代建模式,帮助投资方缩短工期,提质增效,能够有效节约财务成本。

完善保障房建设机制

中国城市网:在保障性住房代建方面,您认为政策或机制等方面有哪些可以优化提升的空间?

骆祎:一是代建单位选择标准有待完善。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会导致部分资质和能力不足的单位获得代建资格。建议完善选择标准,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有效引导市场良性竞争。

二是项目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当前代建单位资质能力参差不齐,影响项目管理水平,进而制约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建议尽可能选用优质代建单位,提升整体项目管理质效。

三是监管机制有待加强。部分代建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资源浪费等问题。建议健全监管机制,加强监管,确保代建单位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四是激励机制有待丰富。激励机制直接影响代建单位的项目管理积极性和创新动力。建议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基金、提供培训交流等方式,鼓励代建单位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责任编辑:乔妙妙
  • 绿城管理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