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冬,河南省郑州市商城路的晨雾还未散尽,未来城小区旁的“九街生活超市”已亮起暖光。店主吴平拿着扫码枪进行商品入库,亮着微光的店铺管理系统即刻同步更新着库存信息。冷藏柜里的生鲜食品旁,正循环播放着各种食品的到货时间和有效期。这家曾被连锁超市挤压得难以为继的社区小店,如今成了嵌在城市肌理里的“智能神经元”,用数据编织着便民生活的新图景。
回溯至2023年深秋,吴平的小店还是另一番景象。木质货架上,泡面箱和饮料瓶堆得杂乱无章,手写价签上的“买一送一”被划改得面目全非。每到下班高峰,他总得踮脚够货架顶层的货品,低头时还要盯着计算器防止算错价钱。“最愁人的是月底盘点,300多个品种商品全靠账本记。有次进货漏点了一部分货,生生赔了半个月房租。”他指着墙角积灰的算盘,语气里满是无奈地说,“年轻人都去扫码结账的便利店,我们这种夫妻店,就像被时代甩在后面的旧皮鞋。”转机始于北城店铺焕新计划。当北城烟草客户经理来到他的店里,吴平正在清理临期的面包。客户经理带来的店铺焕新计划宣传册上展示的货品到货、缺货提醒等模块,让他第一次觉得“大数据”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物。“我们给小店装的不是冷冰冰的设备,是让您能看懂顾客的眼睛。”客户经理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小店通向数字时代的大门。
当货架变成“智能终端”。经过45天的改造,让小店脱胎换骨。商品陈列指导,指引吴平将畅销商品移至视线平齐的黄金位置,店铺智能管理系统自动提醒补货。最让他称奇的是智能收银机,双屏界面不仅支持刷脸、扫码等支付方式,还能轻松实现入库、盘库、会员活动等功能。“现在盘库存就像玩游戏。”吴平打开双屏机里的后台管理界面,店铺所有经营数据实时跳动。
当“数字烟火”温暖街角暮色中的小店,智能灯光系统自动切换为暖黄色。吴平看着初中生们坐在店铺休闲区内边吃东西边看书,年轻妈妈通过店铺管理系统查看婴儿米粉的生产厂家和日期。这些日常场景的背后,是数字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
这场始于便利店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社区商业”的内涵。当智能设备记录的不再是单纯的商品流动,而是居民的生活习惯;当数据算法计算的不仅是库存和销量,更是民生需求的温度;当小店的收银台连接的不仅是支付系统,更是整个城市的服务网络,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技术对传统商业的颠覆,而是数字时代的“社区共生”。就像吴平贴在货柜旁的手写便签,“商品若有破损,随时找我调换”,始终保留着最初的手写温度。夜深了,小店的屏幕上切换成“打烊模式”,柔和的灯光映照着货架上的商品。吴平锁好门,窗外的梧桐树影里,另一盏智慧灯杆的微光正次第亮起。这是属于郑州街角的“数字寓言”:当技术的种子埋进市井烟火,生长出的不仅是智能货架和数据大屏,还有让每个平凡日子里都闪着温暖的光。(金鑫)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