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从“找米下锅”到“常态走亲”——安徽望江黄梅戏何以唱响浙江

2025年04月25日 15:51:15 作者:胡建华

在戏曲市场整体面临挑战的当下,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却在浙江省温州市和台州市(下称温台地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从32年前“找米下锅”的艰难开拓,到如今成为每年两季常态化“文化走亲”的亮眼存在,望江黄梅戏在浙江唱响的背后,不仅是一个剧团的奋斗史,更折射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之道。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望江县黄梅戏剧团以“找米下锅”的开拓精神首开黄梅戏南下温台地区的先河。彼时,剧团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传统戏曲市场逐渐萎缩,观众流失严重。但剧团并未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敏锐地捕捉到温台地区观众对黄梅戏的喜爱,尤其是对文武兼备、热闹大戏的偏好。这种“找米下锅”的勇气,源于剧团对市场的深刻洞察,更源于对黄梅戏艺术的坚定信念。他们明白,只有走出舒适区,主动寻找观众,才能为黄梅戏的发展赢得生机。

01.jpg

演出盛况

初到温台地区,剧团面临着诸多挑战。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的差异,让观众对黄梅戏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但剧团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对观众需求的精准把握,用一场场精彩的演出打动了当地戏迷。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以其优美的唱腔、动人的故事,迅速吸引了大批观众。这些剧目不仅展现了黄梅戏的艺术魅力,更传递了传统文化中真挚的情感与美好的价值观,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随着时间的推移,望江黄梅戏剧团在浙江逐渐站稳脚跟,并形成了独特的市场优势。32年间,每年两季的常态化演出,让黄梅戏在温台地区深入人心。这种常态化的“文化走亲”,不仅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戏迷,更让黄梅戏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演出季,台州长屿硐天的广场上,青石板商幡招展,古戏台前长凳蜿蜒,老戏迷击节称妙,新观众目眩神驰,千年黄梅雅韵与现代数字技术相互交融,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望江黄梅戏能在浙江持续唱响,离不开其对艺术品质的坚守与创新。在坚守传统方面,剧团始终保持着对黄梅戏经典剧目的传承与演绎。这些经典剧目是黄梅戏的瑰宝,承载着黄梅戏的艺术精髓和文化底蕴。通过不断打磨经典,剧团让观众领略到黄梅戏原汁原味的魅力。在创新方面,剧团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舞台效果,让古老的黄梅戏焕发出新的生机;不断推出新剧目,如大型经典古装剧《杨门女将》《三请樊梨花》等,以及历史剧《双龙会》《四郎探母》等,丰富演出内容,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

03.jpg

演出剧照

此外,望江黄梅戏剧团的成功还得益于其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和灵活运用。剧团深知,要在市场中立足,不仅要有好的艺术作品,还要有良好的经营理念。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安排演出剧目和时间,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反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与当地文化部门、企业等合作,拓展演出渠道,提高黄梅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市场化的运营模式,让剧团在实现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望江黄梅戏在浙江的成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新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蕴含着无限机遇。只有像望江黄梅戏剧团一样,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勇于创新,坚守艺术品质,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力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找米下锅”到“常态走亲”,望江黄梅戏的浙江之旅,是一部充满奋斗与智慧的传奇。它不仅让黄梅戏在浙江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与创新的无限可能。相信在未来,望江黄梅戏将继续唱响浙江,走向全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朱兵
  • 黄梅戏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