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丁字桥镇乐兴小学操场内人头攒动,红旗招展,“魅力客家・和美乡村”——2025年仪陇县首届客家农民运动会在此拉开帷幕。来自该县33支客家代表队齐聚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与客家文化的土地,共同开启这场融合了传统农耕技艺与体育竞技的盛会,不仅展现了该县30万客家儿女的活力,更成为了仪陇传承客家文化、推动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各位来宾、乡亲们,欢迎来到‘魅力客家·和美乡村’——2025年仪陇县首届客家农民运动会现场!”26日上午,两名主持人分别用普通话、客家话对到场的运动员、观众表示欢迎。随后,在主持人的“双语”介绍下,33支参赛队伍跟随引导员陆续进场,运动会正式拉开序幕。笔者注意到,引导员手中的引导牌别具一格,由传统农耕生产中的竹筛制成,每支队伍的名称都贴在圆形竹筛中间,独具客家味道。
运动会为展现客家人“耕读传家、和衷共济”的精神,精心设置了“泥地拔河”“抓鸭摸鱼”“筷运土豆”“挑粮接力”“趣味篮球”五大别具一格的特色项目。参赛队伍以村(社区)为单位,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奋力拼搏,展现客家儿女健康、鲜活、自信的精神面貌,铺展一幅和谐、淳朴、兴旺的美丽乡村图景。
26日下午,在乐兴场镇旁的一方水田里,随着裁判的哨响,泥地拔河赛拉开了帷幕。双方参赛队员双手紧握麻绳,稳住重心,核心发力,麻绳在队员的手中绷得笔直,伴随着“一二一二”的口号,双方僵持不下,更有队员为了稳住局面,将沾满泥土的麻绳衔在口中,引发观众一阵欢笑。泥点在田间飞舞,选手们的衣服上、面庞上、头发上都敷上了一层厚厚的泥浆,却始终抵挡不住大家的热情。现场村民热情高涨,为参赛队员呐喊助威,客家话、四川方言相互交织,与呐喊声、鼓掌声、欢笑声响成一片。
泥地拔河。
“客家农民运动会把日常耕作的庄稼地变成了竞技场,各种趣味运动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更让大家在泥土中共享春天的喜悦与健康的美好!”参赛农民运动员黄志军用客家话叙述着自己的喜悦。
在“抓鸭摸鱼”比赛中,50只鸭与300条鱼在泥潭混战,参赛者徒手捕捉,既考验了敏捷度,又重现了客家人田间劳作的日常场景;“筷运土豆”项目,选手使用长筷夹土豆竞速,趣味十足,稍有不慎便引发全场欢笑,传统农具与现代趣味的结合,传递出客家人“苦中作乐”的生活哲学;“挑粮接力”中,客家汉子肩挑60斤粮担跨越重重障碍,肌肉线条与汗水折射出农耕文化的厚重力量;而“趣味篮球”比赛,则通过女性投篮得分翻倍的创新设计,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呼应了客家文化中女性持家的坚韧形象。
筷运土豆。
赛场之外,客家文化的多元展示同样精彩纷呈。27日晚,《打石匠》原生态表演,还原了客家人辛勤劳作的场景,让人得以一窥客家人的建造智慧;《耕耘》群舞以舞传神,展现了客家人千百年来耕读传家的历史延续;表演的压轴好戏烟花秀,以客家围屋为背景,传统建筑与现代光影相互交融,成为了仪陇文旅宣传的绝佳名片。
客家农民运动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仪陇深耕文化传承、探索文旅融合的生动缩影。作为西南第二大客家聚集地,仪陇以“文化+产业”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上,仪陇以“红色旅游示范县”为基础,叠加客家文化特色,形成多元业态。在景镇融合新模式下,朱德故里景区与马鞍镇联动,打造“德乡慢村”精品民宿群,游客可在此体验客家“慢生活”,品尝九大碗水席、入住白墙青瓦院落、观赏农耕文化展演;丁字桥镇乐兴场定期举办的客家集市,从特色美食到传统技艺展示,再到山歌对唱,再现“赶场”传统,成为网红打卡地;研学与体验并重,客博园内设非遗村落、琳琅剧场,游客可参与客家编织、山歌学唱等活动,朱德故里景区推出红色研学与农耕体验结合路线,年接待研学学生超2.7万人次。
“此次活动以赛为媒,充分发挥‘春耕+’综合效能,持续推动客家文化、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讲好春耕故事,展示农民风采,凝聚乡村振兴合力,为建设丘区农业样板县注入了强劲新动能。”仪陇县文广旅局局长胡润说,接下来,将继续大力推广客家文化,让更多的人学客家话、唱客家歌,将客家精神保护好、传承好。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