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8岁的谢自茂穿上军装,血气方刚的他带着一片赤胆忠心开启了军旅生活;1990年,他褪下军装,将军人“退伍不褪色”的英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湘西北慈利县广袤无垠的烟田间。在基层艰苦环境的摸爬滚打中,谢自茂的足迹遍布大半个慈利乡镇,用汗水与努力书写着自己的烟草事业篇章。
一双胶鞋踏雪路
谢自茂指导生产的烟田
谢自茂总说,记忆最深处的年轮都刻着那些艰苦岁月。那时节青石板路还没通到云里头,巡烟要翻云雾罩顶的山头,要蹚溪水刺骨的沟涧,挎着帆布包在羊肠小道上摔打成家常便饭。他蓝布包袱里塞着五天的干粮和换洗衫,晨光摸黑上路,月牙挂梢头才歇脚,硬生生把七天的活路压成五昼夜。麻线纳的千层底磨穿了,就蜷在烟农家的柴房,稻草铺上抖开汗津津的铺盖卷,鼾声里还掺着白日里给老乡比画的栽烟手势。
那一年他初到湖南慈利县赵家岗乡麻山村驻点,正逢腊月飞雪。新绘的村路图还揣在怀里未焐热,漫天大雪已把山径抹成白茫茫一片。他蹬着单薄的解放鞋,背着鼓鼓囊囊的工作包,在深山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了一整天。解放鞋早被雪水浸透,刺骨的寒气裹着湿透的裤腿往上钻,肩上的挎包随着踉跄的脚步不断拍打后背。层峦叠嶂的山林深处,雪粒子扑簌簌砸在冻红的耳尖上,每翻过一道山梁,总还有更高的山梁横亘眼前。喉咙里像塞了团火炭,膝盖骨仿佛嵌着冰锥,他却始终挺着笔直的腰板。军旅生涯烙在骨子里的“三不”信条——永不服输,永不低头,永不气馁——此刻化作一团炽热在胸腔里奔涌。
当暮色染蓝山野时,他终于望见麻山村星星点点的灯火。拍落满身冰碴子,他挨家挨户叩开烟农的门,带着体温的政策文件在煤油灯下一字一句念得清亮。
谢自茂坦言:“那年月苦是真苦,可乡亲们把烟苗当金疙瘩捧的眼神,比灶膛火还烫人咧。”灯光把他的影子拓在土墙上,一晃一晃像当年翻山越岭的模样。山风割脸的日子,冻疮爬手的季节,正是这团烫人的光在他心窝里煨着,把扁担压肩的责任酿成陈年的酒——仰脖子灌下辣喉的劲,咂摸出回甘的醇。春秋轮回,他把自己长成了麻山一株老烟杆,根须早和乡亲们的田垄缠作一团,连山雀子扑棱翅膀的动静里,都掺着烟农们唤他“老谢头”的亲昵劲儿。
三年帮扶暖人心
谢自茂为烟农授课
谢自茂在南山坪当站长那些年,扶贫工作队的红袖章总别在他褪色的中山装上,带领烟农致富增收的信念使他干劲十足,其中几个身残志坚的烟农:双腿残疾的莫才文、缺了半个手掌的欧西华、听力有问题的王平忠更是他重点关照的对象。
移栽时节,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挂在睫毛上打颤,老谢就踏着露水,推着莫才文的轮椅往烟田里赶。露珠在轮椅轱辘上碾碎时,他正弓着腰示范打洞移栽的巧劲。培土季碰上欧西华舍不得请工,老谢就蹲在地头手把手教他单手培土的窍门,黄胶鞋在垄沟里踩出深浅不一的泥印子。最难忘教王平忠烘烤那次,老谢急得比画半天说不清,索性熬了三个通宵把经验写成十几页笔记,后来揣着泛黄的纸片蹲在烤房口,对照着笔记逐句讲解,汗珠子把字迹都洇花了。
一千多个日夜在烟叶翻卷中流过。莫才文的土坯房换了新瓦,欧西华院里添了双门冰箱,王平忠的存折终于有了厚度。轮椅上的莫才文摩挲着烟叶说:“种烟早就是我命里的烙印了,离了这缕青烟味儿,吃饭都不香哩!”古铜色脸庞漾开憨厚的笑纹,那双攥惯锄头的手,此刻正紧紧扣住轮椅扶手,骨节泛白却透着庄稼人特有的倔强。
结对师徒传薪火
(谢自茂和徒弟史程在检查烟叶生长情况)
如今的谢自茂已是慈利烟叶行当里响当当的“活地图”,可那双踏遍溇澧河畔的解放鞋依旧沾着新泥。当三官寺的晨雾还笼着吊脚楼时,他领着三个后生伢子跪在烟田边行拜师礼——三捧烟苗敬天地,三碗米酒浇黄土,惊得歇在斗笠上的红蜻蜓扑棱棱乱飞。
“烟苗比娃娃娇贵哩。”他捏着徒弟的手腕探育苗棚温度,枯竹似的手指准得胜过温度计。晨露未晞就带着后生走烟垄,蘸着露水在田埂上画示意图:“蚜虫是烟叶的冤家,可农药是乡亲们的债主,得掐着节气算这本账。”有回教小徒弟调解烟农纠纷,他往晒场石磨上一蹲,两杆旱烟燃尽,愣是把脸红脖子粗的两人说得共饮一壶粗茶。
深秋的烤烟房里,他翻开泛黄的工作笔记,煤油灯把三十多载光阴拓在斑驳土墙上。教到烘烤火候时突然攥住徒弟的手往炉膛探:“烫不?当年我就是这么记住三成火的。”霜降那日,徒弟们发现他衣服内袋总鼓着——里头是备着给晚归孩子的手电电池,还有治胃疼的土方草药包。
三十六年春华秋实,这个把烟苗当儿孙侍弄的老汉,青丝落霜成了烟田里的活界碑。他走过的田垄生出了新茬烟苗,教过的后生长成了技术骨干,他用一生的时光,诠释着 “花开不‘谢’,生生不息” 的精神。
如今站在三官寺的烟浪里,恍惚能听见漫山遍野的烟叶在风里沙沙作响——那是老谢头用一辈子光阴,在溇澧大地写下的生生不息。(史程)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