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传承的数字化突围
当前数字技术正在逐步改变传统文化的原有形态。2025年在浙江陵园推行了智能空中祭扫系统。身处异乡的人们能够通过手机轻松完成了对已故亲人的祭拜。然而,这样的智能祭典变革也使得历史悠久的传统祭典文化仪式逐渐趋向于模式化、程序化和商业化。参与在线悼念的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虚感。这一切,实质上揭示了技术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所遭遇的内在冲突和困境。但是,这样的科技创新在实践中也有做得很成功的事例。比如徽派民居的三维点云,让海外侨胞用手机可以全方位的查看祖宅。《伎乐图》制作成可以交互式的数字展品,让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通过反复点击、一帧一帧地欣赏唐时期的矿物颜料与技法。湖南湘西苗族的年轻传人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才能,将传统的花纹运用参数化设计制作苗绣产品,在意大利米兰的设计周上面大放异彩。当这些将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内核相契合的时候,就成功实现了古代的慧的传承,让传统的艺术更切合当今社会的实际生活。
二、智能系统的伦理边界重构
民航客机需要很多检测合格和专项认证才能飞行上天,同时飞行员需成无数次模拟训练来控制飞行风险。还有新型医疗机器人的紧急控制权由很多部分组成预警防线。当机器人实施手术的时候始终将患者安全置于首位,通过多层安全校验,同时加强人类医生实时干预机制。因此,新智能科技的运用不能脱离人文反思,一方面要确保技术应用的人文温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新科学技术的运用必须尊重人类自主性和人文关怀,建立严格的预防安全监管体系,确立伦理红线,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
三、传统技艺的数字化新生
当前草原牧民通过北斗技术替代了星象辨位,无人机实现生态放牧。牧民们在直播平台上剪羊毛,把手工作坊的产品、乳制品通过冷链运到了世界各地的商超,使牧户的收入大大增长。这种数字化技术的运营不仅没有导致文化变异,反而催生出新游牧现象,实现了传统游牧民族文化新的转型。非遗保护当中也有一些应用数字技术的例子,比如摩梭人通过语义网络的技术去破解达巴文,三星堆考古通过CT来发现青铜器的内层还有织物的痕迹。这一切都证明技术与文化的共生理论是正确的,数字化新科技也可以建构起文化遗产立体化的传承网。
科技就是那把万千造化的雕刻刀,而人文则是刻刀下最初的基材。我们不对传统固守。但科技也不掘墓传统。我们需要善用智能化工具,使其成为传统文明的重组基因和载体。在数字洪流中注入人文基因,使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让科技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在技术浪潮中成功摆渡悠久的传统文明,实现传统新生!
作者:湖北武汉蔡甸区沌口管理所 张慧娟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