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虾”路相逢,情投“义和”:江汉平原上的乡村振兴传奇

2025年05月16日 01:32:15 来源:中国城市网

五月的江汉平原,虾跃人欢。湖北应城义和镇,一个户籍人口仅2.5万的农业小镇,凭借“虾稻共生”模式,年创综合产值6.6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从传统种养到三产融合,一只小龙虾“钳”开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央视《东方时空》用5分钟的专题报道,将这片热土的传奇故事呈现给全国观众。

image.png

央视《东方时空》专题报道

“虾”路破局:科技赋能“一田双收”

“这玩意儿以前是祸害,现在咋就成宝贝了?”58岁的黄成忠站在自家虾稻田边,回忆起当初的质疑。作为传统稻农,他曾坚决反对“虾稻共生”模式:“种了半辈子水稻,龙虾啃稻根,这不是瞎折腾嘛!”

转机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团队带来的“早虾晚稻”技术体系。每年3月投放虾苗,5月捕捞,6月插秧,构建“虾护稻、稻养虾”的生态循环。“小龙虾能吃害虫、松土壤,排泄物还是天然肥料。”技术带头人李教授介绍,“如今亩产龙虾200斤、稻谷1000斤,综合收益1.2万元,是单种水稻的6倍。”

科技的力量让土地焕然一新。智能监测系统覆盖全镇5.2万亩虾稻田,水温、溶氧等数据实时传输到农户手机,虾苗成活率从60%飙升至90%,稻谷农药使用量减少70%。“义和清水虾”通过有机认证,单价高出市场20%。黄成忠笑着说:“‘清水龙虾+生态稻米’产业优势,年收入二十多万,去年用‘虾钱’给儿子买了小轿车!”

“虾”趣横生:农旅融合点燃“网红经济”

“加油!爸爸再钓一只就夺冠啦!”在央视直播的钓虾大赛现场,7岁的陈好举着塑料桶呐喊助威。“五一”期间,义和镇推出“龙虾丰收季”,三天吸引游客5.2万人次,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3亿人次。

image.png

央视直播钓虾大赛现场

镇文旅办主任翻开记事本:“第一天吃虾大赛消耗龙虾2吨,第二天钓虾比赛用竿800根,第三天农产品直播带货成交500万元。”活动带火了周边业态:稻田边的土鸡蛋从5毛涨到2元还断货,农家乐餐桌需提前一周预订。

科普研学,虾稻院士工作站开设“小农夫课堂”,年接待学生1.5万人次。美食创新:研发龙虾粽、虾稻米汁等56种衍生产品,虾稻米糕日销3000份。

文化赋能,创作《虾稻传奇》实景剧,将渔鼓调与现代舞融合,场场爆满。

李娟返乡开了家“虾嫂民宿”:“12间房天天满员,客人最爱凌晨跟着虾农收地笼。”她展示手机订单:“昨天刚接了个上海团,点名要体验‘虾稻星空露营’。”

“虾”行致远:全链拓展铺就“产业腾飞”路

义和镇新建的冷链物流中心里,一箱箱印着二维码的“虾稻米”整装待发。这套由烟草志愿者团队援建的溯源系统,让每包米都有了“身份证”。“扫码就能看到这块田啥时候投的苗、施的啥肥,连种田的农户信息都有。”种了半辈子地的李清感慨道,“现在城里人买米,比我们自个儿还清楚稻子咋长的。”如今,“义和清水虾”和“孝感香米・长粒香粳米”已经摆进了全市2018家烟草便利店,成了烟草“知音”连锁的招牌货。

应城烟草联合当地自媒体协会办起了“新农人夜校”,手把手教乡亲们玩转手机卖货。零售户兼养殖户老张是第一批“毕业生”,现在他打理抖音小店比种地还熟练:“以前扛锄头的手,如今也会搞直播了。”后台数据跳动着:虾稻米月销2000多斤。像他这样的“新农人”,全镇有56个。最有名的“虾哥老黄”,一场直播能卖上百万,直播间就搭在自家稻田边,观众能听见蛙鸣,看得见虾跳。

从田埂到柜台,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成型:5.2万亩虾稻共生基地连成片,3家加工厂机器轰鸣,冷链车每天把新鲜货发往大城市。镇党委书记望着物流中心的大屏幕,上面跳动着实时订单:“早上捞的虾,晚上就能摆上北京、上海的饭桌。咱们农民种地,再不是看天吃饭的老皇历了。”这条由多方合力铺就的产业路,正带着义和镇的农产品走出江汉平原,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

“虾”望未来:共富蓝图绘就乡村振兴景

产业深加工,小龙虾“游”向高附加值。镇党委书记展开规划图:“我们要让小龙虾‘游’向更广阔的天地。”投资1.2亿元的虾稻产业园将开发甲壳素医用敷料、虾青素保健品,并与老字号合作研发即食虾尾,预计年消化原料虾1500吨。

文旅融合再升级,规划打造20公里“虾稻风光带”。串联老观湖湿地公园、科普馆、四季采摘园;建设星空民宿聚落,配套虾稻主题灯光秀、稻田音乐会,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乡村魅力。

image.png

参观老观湖湿地公园科普馆的游客

乡村振兴,民生为本。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农户可享加工环节30%分红;开办“虾稻学堂”,计划三年培养200名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注入人才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程梦醒调研时感慨:“义和镇把‘两山’理论变成了生动现实。下一步,要让‘义和模式’走向全国!”

从央视镜头里的热闹场景,到农户账本上实实在在的增收数字;从传统的单一生产,到如今蓬勃发展的三产融合,义和镇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只要找准那把 “金钥匙”,希望的田野就能绽放无限可能。这把 “金钥匙”,可以是一只小龙虾,也可以是其他特色产业。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正等待着更多人去探索、去挖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传奇。(骆玉琴)

责任编辑:韩利
  • 江汉平原
  • 农业
  • 三农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