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枣阳市刘升镇的薄雾还未散尽,殷冬梅已踩着露水走进李子园。“这片‘先锋李’得锄草了,那边的‘澳洲红肉李’再过20天就能上市。”这位90后重庆姑娘对果园如数家珍,眉梢沾着晨露,眼里却闪着光。
十年前,她和丈夫刘相绝不会想到,从广东电子厂工友到返乡新农人的蜕变,竟与漫山李花紧紧缠绕。更未料到,名字中的“冬梅”与“李子”,会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谱成一曲土地上的“命运交响乐”。
“梅”遇良缘:流水线上的“李”想萌芽
2016年,东莞电子厂的流水线上,殷冬梅与刘相隔着三个工位。休息间隙,湖北小伙总把老家寄来的脆红李分享给工友。殷冬梅咬下第一口就愣住了:“这么甜的李子,这里怎么没见卖过?”两颗年轻的心,就这样在李子的酸甜里悄然靠近。
2018年婚后返乡创业的决定曾遭受质疑。当同龄人在城市霓虹中追逐梦想时,这对小夫妻却回到刘升镇,开了一个42平米的便利店。“别人笑我们是‘逆行’,可我们眼里全是机会。”刘相指着墙上泛黄的结婚照——照片背景不是影楼的假山水,而是镇外那片长满野草的山坡。
殷冬梅在整理商品
“李”技兴农:黄土地上的数字革命
时间来到2019年初。彼时,便利店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但是夫妻俩守着一人就能看管的便利店,心里也是着急,寻思着怎样才能再找一个发家的路子。与此同时,枣阳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正在开展“金叶助农”行动,客户经理张迅走访零售客户时,正撞见殷冬梅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沾满泥点的鞋子与精致的妆容,无声诉说着她对生活的倔强与不甘。刘相满脸不悦诉说着:“家里还有12亩地,春种秋收,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守着薄田不改变就像驴拉磨,转不出个新花样!”张迅瞥见后院的玉米堆,一语点破困局。正是那句“要种就种经济作物”的提醒,让夫妻俩在枣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泡了整整三天。当农技专家在地图上圈出“先锋李”适种区域时,殷冬梅突然扯扯丈夫的衣角说:“我们把后山那片坡地包下来吧!”
创业首年格外艰难。殷冬梅让婆婆守店,她和刘相则扛起锄头走向承包的荒坡。他们将打工攒下的12万元积蓄悉数投入,在乱石杂草间垦出28亩新地,与自家12亩地连成一片,40亩李子园初具规模。3000株新苗刚扎稳根,一场倒春寒裹着炭疽病席卷而来。“农技专家视频连线教我们用酒精喷壶灼烧病斑,说这是给李树‘做手术’。”刘相比划着当时的手势:“那夜我们拿着手电筒逐棵救治,天亮时发现鞋底都结冰了。”
科技兴农的种子就此生根。如今走进“相梅果园”,李花如雪缀满枝头,春风拂过时簌簌飘落。花影下,殷冬梅手持剪刀轻疏花簇,蜜蜂嗡鸣穿梭其间。远处传来刘相的笑声:“疏得越狠,果子越甜!”他正弯腰给村民示范剪枝角度,阳光透过花隙洒在汗湿的衣背上。52岁的村民李婶把手机绑在竹竿上拍摄疏花视频,说要发给城里打工的儿子:“专家说这样结的果更大,你在外头也学学新技术!”。当初质疑“手机种田”的老把式们,如今常聚在殷冬梅的便利店里蹭WiFi看农技直播。
夫妻俩在抗旱间隙给李子树疏果
“梅”香四溢:共富果园的青春回响
2025年李树开花时节,抖音直播间人气爆棚。殷冬梅头戴李花讲解品种,身后传来“咔嚓”快门声——00后女孩小雨正拍摄民宿宣传照。这个曾在城里当女装导购的姑娘,把自家小院改造成“李花主题”民宿,木门两边写着“一树李花迎客醉,满园梅韵伴春深。”的对联格外耀眼。
最让夫妻俩得意的,是检糖仪的“嘀嗒”声一响,红紫相间的李子乘着传送带跃入礼盒,次日便能现身武汉高端商超的货架。“每颗果子都有‘身份证’,扫码能看生长全程。”刘相点开手机溯源系统。2024年,40亩果园产值突破14万元,带动周边23户村民户均年增收3.8万元。这一成绩背后,也是枣阳市烟草局农网终端建设的缩影。近年来,该局以“终端+服务+产业”为主线,实施“一店一策”帮扶策略,推动50余家农网小店转型走上致富路。
殷冬梅在采摘李子
更深的改变在土地里生长。当初的40亩试验田已蔓延成500亩涌动的绿海,形成"合作社+农户+电商"的产业链。每逢李子收获的季节,村头巷尾总能听到美妙的旋律——那是年轻人在直播时,卖力吆喝的清脆声;是农用车运输李子时,引擎"突突"的轰鸣声;更是王大爷蹲在门槛上算账时,手指划过计算器的嘀嗒声。村民王大爷感慨:"以前种玉米看天吃饭,现在跟着冬梅种李子,一年顶过去三年!"
丰收的李子在等待分拣装车
站在李花如雪的山头,望着殷冬梅配合刘相熟练地嫁接枝条,恍惚间似看见中国乡土成千上万新农人的身影。当“梅”的坚韧遇上“李”的甘甜,当“走出去”的青春选择“返回来”,他们的故事,恰似那经冬的李树,在时代春风里绽放出超越季节的芬芳。(陈波)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