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柳叶交织的电路板,一座裸眼3D的都市屏,中国城市正在用视觉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与本土文化觉醒的双重变奏中,中国城市品牌建设已迈入视觉体系化的新阶段。近日,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柳市镇城市形象标识“和美柳川·活力柳市”的发布引发广泛关注,其柳叶造型与电路板纹路的创意融合,成为诠释城市精神内核的视觉典范。这一案例深刻表明,城市品牌视觉体系绝非简单的标识设计,而是文化基因、功能价值与精神内核的三位一体表达。在《品牌评价 城市》国家标准框架下,构建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的城市视觉体系,已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国家标准:城市视觉体系的基石
城市品牌视觉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坚实的标准化支撑。我国已建立完善的图形符号标准体系,为城市视觉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最新实施的GB/T 16903.2 - 2023《标志用图形符号表示规则 第2部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通用符号要素》明确规定,公共图形符号设计需遵循“简洁性、易读性、通用性”三大核心原则,同时对图形、文字、颜色等要素制定详细规范。该标准特别强调色彩的心理效应,要求颜色选择既要鲜明易区分,又要考虑文化差异性。
而更早颁布的GB/T 14543 - 1993《标志用图形符号的视觉设计原则》虽已被更新替代,但其确立的“直观性、易理解性、一致性”等基本原则,至今仍是城市视觉设计的黄金准则。这些国家标准共同构成城市视觉符号的设计语言规范,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普适性。
城市视觉体系构建必须超越碎片化设计思维。按照《品牌评价 城市》的要求,需要建立“核心标识—应用延伸—场景适配”的完整系统。柳市采用的“1 + X”品牌应用体系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以主视觉形象为统领,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多领域拓展延伸,形成视觉表达的有机整体。
优秀实践:当符号被赋予城市灵魂
2025年7月11日,柳市城市形象标识正式亮相。这个以两片柳叶创意组合形成的“LS”形态标识,蕴含着令人惊叹的符号叙事能力:
• 上叶片绿色主脉络象征乐琯运河的滋养;
• 下叶片蓝色电路板纹路呼应“电气之都”的产业基因;
• 左4右6的脉络设计致敬“四千精神”与六大发展战略;
• 4 + 6 = 10的脉络总数暗喻冲刺“全国镇域前十强”的目标。
这一设计完美诠释了国家标准中“图形要素的文化表达”要求,将生态基底、产业特色、奋斗精神熔铸于简洁的视觉符号中。
同样,在深圳福田CBD,另一类城市视觉载体正焕发强大生命力——纵横视窗LED屏以裸眼3D技术重构城市空间视觉体验。这块位于平安金融中心交汇处的“城市画布”,日均人流量达55万人次,通过震撼的3D视觉效果,成为连接物理空间与数字表达的创新媒介。其成功印证了国家标准强调的“场景适配性原则”,在商务核心区,视觉载体需具备强展示性与科技感。
公众认同:视觉体系的活力源泉
城市视觉体系的终极价值在于获得公众的情感共鸣与行为响应。国家标准GB/T 16903.2 - 2023特别指出,图形符号应“提高公众对公共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柳市标识设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颇具启发意义,从专业团队设计、专家论证到公众号公开投票,最终由市民票选决定的柳叶造型标识“以最高得票率脱颖而出”。这种参与式设计让城市视觉符号真正成为“市民共同的情感纽带和价值表达”。
深圳纵横视窗屏则展示了另一种互动维度,当裸眼3D的招财猫撒元宝、超级跑车冲进现实时,“路人绝对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话题和热度持续发酵引发二次传播”。这种自发性传播效应,使城市视觉装置超越物理存在,转化为社交媒体时代的数字符号。
两个案例共同指向城市品牌构建的关键,视觉符号必须从专业设计走向公众认同,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参与,才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未来趋势:技术赋能与文化定力的平衡
随着数字技术爆发式发展,城市视觉体系建设面临全新可能。深圳CBD的实践已显露未来端倪,AI生成、AR特效与裸眼3D技术结合,使城市视觉表达从二维平面跃入三维沉浸式体验。
技术赋能下,静态标识正在进化为“智能视觉系统”:
• LED媒体成为线上线下融合触点;
• 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城市景观虚拟映射;
• 交互式装置创造参与式城市体验。
在技术狂热中更需清醒认识,国家标准强调的“文化差异性”原则始终是城市视觉体系的根基。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城市视觉体系的核心功能仍是传递“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涵”。柳市标识中的运河脉络与电路纹路,深圳视觉装置中的都市活力表达,都印证了地域文化是城市视觉的灵魂。
未来的城市品牌视觉体系,必将是科技创新与人文定力的交响,用最前沿的技术手段,表达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正是《品牌评价 城市》国家标准的深层诉求。
城市品牌视觉体系的最高境界,恰如柳市那片融合了自然柳叶与科技纹路的标识,让外来者一眼读懂城市基因,让本地人瞬间唤起情感共鸣。深圳福田CBD巨屏前驻足拍照的人群证明,当冷冰冰的技术载体被注入温暖的人文精神,城市视觉便拥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构建这样的视觉体系,需要设计者读懂国家标准的专业要求,决策者把握技术与文化的平衡智慧,更需要让市民成为城市视觉叙事的共同书写者。唯此,城市品牌才能真正从“形象塑造”升华为“精神共筑”。(作者系《品牌评价 城市》国家标准起草人)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