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大型古装黄梅戏《梅城烟雨》在湖北省黄梅县成功首演

2025年07月26日 23:56:51

7月25日晚,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大剧场内座无虚席,黄梅戏婉转的唱腔与观众的掌声、笑声交织回荡。由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黄冈师范学院联合出品,并获湖北省戏剧家协会鼎力支持的大型古装黄梅戏《梅城烟雨》成功首演,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传承发展注入蓬勃新活力。

守正创新颂为民

作为深植于黄梅本土文化土壤里的精品力作,《梅城烟雨》以黄梅籍明代名臣“天下清廉第一”汪可受为原型,生动讲述其丁忧期间“剑走偏锋、不务正业”的赈灾故事。

图片1.png

剧中,面对肆虐的洪水灾情和奸商的盘剥,汪可受尽显智慧:先以“十箱宝贝”巧设“空城计”稳定民心、迷惑奸商李百善,再借奸商李百善求他代为行贿之机,将其钱粮、豪宅悉数赈济灾民,更以“万民伞”巧妙脱困解危机。

“原以为历史剧难免沉闷,没想到这场戏又‘燃’又‘暖’!”现场观众观剧后坦言,“汪可受不是‘高大全’的圣人,他会急得拍桌子、会用‘歪招’救急,反而让历史人物更接地气、更有血有肉!”

“他并非高高在上的‘青天大老爷’,而是一个智慧圆融,善于变通,甚至是有些小狡猾的实干家。他的幽默感和人情味能让这个角色更接地气,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喜爱。”该剧编剧朱仁武解读道。

图片2.png

值得一提的是,剧情通过层层递进的冲突,既展现了斗智斗勇的温情智慧,更歌颂了汪可受“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清廉爱民、勇于担当的品格。正如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文新所说:“选取汪可受为原型,不仅因其是黄梅籍的名臣,更重要的是其身上穿越时空的清廉爱民精神。”

“这出戏在当下很有意义,既唱进了心里,又指明了行动方向。”黄梅县下新镇党委书记田聪聪深有感触地说,“汪可受清廉爱民的形象同一面镜子,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以民为本’,就要像剧中人那样,带着真感情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强强联合铸精品

首演当晚,观众既沉醉于紧凑明快的剧情与清亮婉转的唱腔,也被舞台灯光与演员表演的相得益彰所打动,沉浸在浑然天成的观演氛围中。“故事流畅、舞台精美,看完真是意犹未尽。”观众梅女士笑着赞叹道。

图片3.png

“打造《梅城烟雨》是剧院践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精品黄梅戏品牌’的关键一步。”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文新介绍,为深耕本土文化、打造精品,剧院自2024年起便启动该剧的创排工作,集结多方力量打磨精品。

在此次创作编排中,轻喜剧元素的融入格外引人注目。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二级编剧朱仁武深入钻研汪可受的史料,运用轻喜剧的创作笔法塑造人物形象,让历史人物在舞台上鲜活灵动;资深戏曲导演张行歌在舞台调度过程中巧妙融入轻喜元素,既保留了戏曲的程式之美,又化解了历史人物剧的沉重氛围。

与此同时,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丁永钢在作曲时充分汲取黄梅本土小调的特色,使唱腔更具浓郁的地域韵味;汇聚皖浙沪的资深舞美、灯光、服装设计师,从古朴厚重的布景到服饰精致的纹理,都精心打磨制作,让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对精品的追求。

图片4.png

“高校与文艺团体的联动、多地专业力量的加持,为作品筑牢了‘精品基底’。”余文新表示,从挖掘明代名臣故事,到激活黄梅戏轻喜剧基因,再到联动多方力量打磨艺术细节,《梅城烟雨》每一步都在探索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

有益的创新尝试、精益求精的制作,让业内专家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一级编剧沈虹光称其为“充满乡土气息的雅俗共赏之作”;一级编剧周慧认为其“在倡导清廉文化的当下很有现实意义”;《剧本》副主编许可评价该剧“扎根历史地域,兼具思想深度与民间性”。

故里黄梅分外香

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近年来,黄梅县以源头保护为重点,以精品创作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戏旅融合为纽带,推动黄梅戏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在强强联合中铸就精品力作,推动黄梅戏创新传承发展。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在保持经典剧目常演常新的同时,通过与中国戏曲学院、省文联、省艺术研究院、黄冈师范学院携手合作,坚持创排大型黄梅戏精品力作,其中《青铜恋歌》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传灯》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小戏《传灯》出国参加中法禅文化交流展演广受赞誉;《我的乡村我的亲》《一代义伶邢绣娘》荣获屈原文艺奖。

而在首演当晚中,大胆起用青年演员担纲主演,更成为一大亮点——在剧中,饰演汪可受的桂王杰以细腻表演塑造出“正气凛然又烟火气十足”的清官形象,其在困境中无奈的挑眉、斗智时俏皮的语调、赈灾时流露的真情,既传承了黄梅戏韵味,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赢得阵阵掌声;饰演奸商李百善的黄少勇则完成颠覆性突破——从《天仙配》中正气的董永到此次奸诈又带喜感的反派,其夸张演绎“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窘态时,剧场笑声雷动,尽显青年演员驾驭多元角色的能力。

图片5.png

传承发展艺术,人才是根本。这种突破源于黄梅县多年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一方面积极推动黄梅戏进校园,开设黄梅戏兴趣班,教孩子们唱黄梅戏、学戏曲身段;另一方面,按照艺术规律,每10年左右招收一批黄梅戏新学员送往专业院校深造。当晚,青年演员的默契配合与专业素养,正是黄梅人才培养的生动注脚。

黄梅县文旅局局长岳勇峰表示,将以《梅城烟雨》首演成功为新起点,进一步做好黄梅戏保护传承工作,全面推进优秀戏曲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持续擦亮国家级非遗的名片,唱响黄梅戏发源地的精彩。(程建辉吴慕枫郑鉴峰毛华山)

责任编辑:朱兵
  • 黄梅戏
  • 艺术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