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稿件中心

守正创新守根脉 百花齐放共发展——红河州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纪实

2025年07月29日 21:30:20 来源: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在红河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

居住着11个世居民族

各民族创造了独特多彩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让各民族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在百花齐放中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

交融互鉴的特色之路

图片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筑牢根基

让民族文化根脉永续传承

10多年来,红河州用心用情用力抓好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哈尼梯田各民族优秀文化,推进各民族文化大融合、民族大融合,形成“矻扎扎”“长街宴”等农耕庆典,哈尼四季生产调、乐作舞等先后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片
元阳县阿者科村 图源:新华社

2019年3月,哈尼梯田与意大利朗格罗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园缔结为友好遗产园,哈尼梯田成为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守护脉络

筑牢民族文化传承坚实根基

伴随着悠扬的《哈尼四季生产调》,“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云上梯田 梦想红河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元阳哈尼梯田召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尼哈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建昌吟唱的《哈尼四季生产调》随着镜头唱响全网。“哈尼生产四季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能断了根。” 马建昌感慨地说。

图片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系列新闻发布会现场

传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红河州以系统性工程守护民族记忆基因库,构建起典籍编纂、古籍抢救、非遗保护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承体系。《红河文库》收录红河州1949年10月1日前形成的文献古籍;《解码红河》文化系列丛书,系统梳理了哈尼梯田文明、滇越铁路文化等核心文化符号……同时,红河州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相促相长,红河州申报实施100个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和民族文化精品项目,挖掘整理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1250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80名,国家级分别达16项、12人。

图片

《解码红河》文化系列丛书

红河州加大对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力度。在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工作人员正在对收集的各民族古籍进行整理、翻译和数字化处理。“这些古籍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为传承和研究提供宝贵资料。”红河州民族研究所所长陈来三说。

与时俱进

为民族文化注入新活力

近日,在泸西县午街铺镇第二届泼水·火把“双节”嘉年华上,“绣韵同辉”彝族刺绣手工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地展开。30位来自彝族、傣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绣娘因一根绣花针紧密相连,共同编织着民族团结的锦绣画卷。

红河州在坚守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不断创新民族文化发展模式。在元阳哈尼梯田景区,当地将哈尼族的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各类农文旅融合的节庆活动,推出农耕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据统计,2024年,元阳县全县接待国内游客463.8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1%,旅游业总花费567144.04万元,带动了哈尼梯田周边2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图片

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元阳稻花鱼丰收节

同时,红河州以艺术精品创作为龙头,以“非遗+”融合发展为引擎,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创新生态。舞剧《诺玛阿美》以恢弘史诗气质入围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终评,成为红河首个问鼎国家级艺术殿堂的舞台力作;《哈尼古歌》在米兰世博会连续驻演,让世界聆听来自东方的天籁;极具红河民族特色的舞蹈《马缨花》不仅跳遍大江南北,成为独具红河特色的文化IP。

图片

哈尼族同胞在梯田边唱歌 胡艳辉 摄

文艺精品闪耀的同时,“非遗+”融合模式的蓬勃生机闪耀红河大地: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依托“千年建水紫陶产业”“千年建水古城”两张名片,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北杨豆腐厂石屏豆腐制作非遗工坊通过直播带货,让百年技艺焕发新生……红河民族文脉根系在创新中枝繁叶茂。

同心共济

促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

近日,蒙自市文澜街道格早寨村迎来火把节。夜幕下的村庄被熊熊燃烧的篝火点亮,各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用最热烈的歌舞与欢声,共同庆祝这一象征丰收、光明与希望的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上,头戴醒目粉色绒球或流苏传统帽子、身穿蓝白色为主调缀满精美刺绣上衣和围裙的彝族妇女笑容灿烂,展示着深厚的民族审美与文化底蕴。

图片

欢度火把节 陶奕林 摄

红河州积极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近年来,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图片

游客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观光游览 图源:新华社

从哈尼梯田的千年守望到

滇越铁路的文明对话

从非遗工坊的匠心复苏到

国际舞台的华彩绽放

如今的红河州

各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

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景象

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朱兵
  • 红河
  • 建水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