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贵高原苍翠的群山之间,一部用草木书写的“活态药典”正悄然焕发新生。为总结2020年至2025年"健康中国行·公德公天下"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同时在贵州省博物馆推出《黔地本草经贵州中草药文化展》。作为“健康中国行·公德公天下”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的重要成果,这场展览这场由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多家单位联袂打造的盛会,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绘就了健康中国建设的贵州画卷。
多元共治:构建健康生态新格局
开幕式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顾久深情致辞:“贵州的青山绿水不仅是生态优势,更是构建健康社会的根基。这里的每一株草药都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一观点引发与会嘉宾的广泛共鸣。
近年来,贵州积极探索“多元共治”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传播深度融合。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总会计师麻新志介绍,集团已构建起覆盖“报、刊、网、端”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其中《健康中国行》专题频道和“天眼问医”专栏累计发布健康科普内容超5000篇,触达受众突破千万人次,形成强大的健康传播声势。
“我们开创的‘媒体+医疗+文旅’模式已成为西南地区基层健康传播的典范。”贵州省疾控中心副处长陈慧娟表示,这一创新实践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立体药库: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步入展览现场,60余件珍稀药材标本与50幅非遗剪纸作品交相辉映,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欢乐科普大看板”前,贵阳信息科技学院的师生们热烈讨论,沉浸式体验让他们对苗医药文化有了全新认知。
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举世罕见的药材宝库:药用物种达4300余种;天麻、杜仲等28种道地药材品质全国领先;新发现的火绒草等特有物种为抗癌药物研发提供新可能。
“同一座山上,从山脚到山顶能采到治疗不同病症的药材。”黔东南州苗药传承人吴师傅的这番话,道出了贵州“天然立体药库”的真实写照。
民族瑰宝:古老智慧的现代传承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在雷山县苗医馆,非遗传承人李医师正用祖传的“蒸骨疗法”为患者治疗风湿病。墙上的苗药图谱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所积累的医药智慧。
贵苗伊创始人何先敏在省博物馆《黔地本草经·贵州中医药文化展》文创活动上表示:“我们始终践行‘弘扬苗医药文化、造福亿万人’的使命。”她主持的趣味知识竞答环节,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让大家在互动中深入了解贵州道地药材的价值。
科技赋能:传统药材的新生之路
在贵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程师们正在调试超临界萃取设备。项目负责人王博士介绍:“我们研发的天麻素提取工艺,纯度达到99.9%。”目前,贵州已建成30余家高科技企业,推动传统苗药走向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
产业数据显示: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50万亩;带动就业人数超过50万人;2023年苗药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
文旅融合:药香里的乡村振兴
在施秉县太子参种植基地,连片的药田与特色民宿相映成趣。“去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药膳、药浴特别受欢迎。”基地负责人杨经理介绍。而在黔西南州的布依族村寨,草药种植与非遗扎染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文旅融合不仅提升了中药材的附加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政策护航:中医药强省建设提速
2023年,《贵州省中医药条例》正式实施,为中医药传承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定制药园’模式既保证药材品质,又促进农民增收。”随着“中医药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贵州苗药已出口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从深山苗寨到国际舞台,贵州中医药正在书写新的传奇。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草药,都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动人故事,见证着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