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高年级学生的心灵深处,始终渴望一片不被喧嚣打扰的精神净土——自主阅读构筑的世界。这并非只为语文成绩的提升,更关乎一个年轻灵魂如何在知识海洋中学会独立掌舵,在思想丛林中找到自己的路径。
高年级学生正站在童年与青春的交界处,内心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渴望被视为有主见的个体,而非被动填充的容器,对居高临下的指令,他们嗤之以鼻,同伴们的眼光也影响着他们的选择。他们内心日渐成熟的抽象思维与批判意识,让他们开始追寻文字的深度与思想的重量。这时候如果还是用刻板书单捆绑或用浅薄读物敷衍,就如同在他们求知心门上挂锁,将阅读扭曲成冰冷的任务,而非灵魂的渴求。
唤醒内生阅读动力,首先需要一片润物无声的生态土壤。在教室的角落或家中的一隅,光线柔和,座椅舒适,书籍触手可及。墙面的书摘海报、同学的读书卡片,都在编织阅读的氛围之网,让书香成为空气的自然成分。
时间的留白同样关键。学校应建立固定的“持续默读”时间,家庭也应设置“共读时刻”,这些刻意留出的沉静时光,让阅读从“任务”变回“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阅读时应尊重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无论是科幻、历史、漫画、体育、艺术,任何能点亮学生好奇的领域,都值得探索。这要求班级图书角与学校图书馆成为多元读物的泉眼,持续涌流主题丰富、视角独特的优质书籍。当学生感受到“阅读由我做主”,内在的引擎便会自然启动。
同时,阅读不应简单的以“读后感”了之,老师应鼓励学生绘制故事脉络的思维图谱、为钟爱角色设计新装、续写未尽的篇章、或策划与书中人物的穿越对话。围绕核心命题开展小型思辨会,能激发思想交锋的火花。同伴间的“读书探秘营”与“好书漂流瓶”,同龄人一句“这本书非常好看”,远比权威推荐更具穿透力。
老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将书中智慧引向现实,当环保主题的文字在学生心中扎根后,校园绿意行动便有了新维度;沉浸历史小说后,踏入博物馆的脚步便承载了更深沉的探寻。
自主阅读的培育,需家庭与学校以爱为桥,协同发力。家庭应是阅读习惯自然生长的港湾。父母灯下展卷的身影,胜过千言万语的催促。在读书选择上,家长应放下对“该读什么”的过度干预,不妨和孩子交流下“书中哪幕让你印象深刻”。周末陪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看书,让逛图书馆成为日常亲子活动。
培育高年级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尊重他们的选择自由与成长节奏,信任孩子灵魂深处的探索欲,点燃书籍与心灵相遇时的思想闪电。当孩子们把阅读从课表上的规定动作,升华为探索世界与叩问自我的自由邀约时,阅读便不再是负担,而是心灵的滋养。家校合力,营造书香氛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在书海中遨游,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终将受益终身。(作者: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山河镇冯柳小学教师巩佳怡)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