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将垃圾污水规范化收集处理视为建设“无废城市”、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核心任务,紧扣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通过系统谋划、创新实践与精细管理,全力构建并持续完善垃圾污水全链条、全周期管理体系,为美丽阿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垃圾治理根基
阿里地区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制度先行,陆续出台《阿里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和收运处理专项规划》《阿里地区城乡环境综合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垃圾治理提供明确指导。同时,成立由地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垃圾处理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明确到203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的目标,规范从分类投放、源头减量到收集运输、终端处理的各个环节,为工作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补齐设施短板,筑牢处理基
自2010年起,阿里地区累计投入3.7亿元,高标准建成11个县级生活垃圾填埋场和7个乡镇垃圾转运站,实现7个县和重点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7县县城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全地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4.4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94%。2021年,投资1473.77万元实施地直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项目,建成餐厨垃圾处理车间及380套四分类垃圾亭,完善垃圾分类制度,推动7县生活垃圾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目前,阿里地区垃圾填埋总设计库容量达239.81万吨,日处理能力提升至229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保持在97.94%。此外,噶尔县投资建成餐厨垃圾处理设施,2024年高效处理餐厨垃圾423吨。同时,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普兰县、革吉县、噶尔县、札达县、日土县、改则县等地的相关项目稳步推进,部分已完成设备采购或取得阶段性进展。
创新转运机制,突破收运困境
针对村居分散、运距远、村镇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的现状,阿里地区创新实施“村收集、乡转运、县填埋”的高效收运处置模式,部分区域采用相近相邻的县乡镇就近转运处理方式,极大提升了垃圾收处效率,降低了环境影响。目前,各县城周边17个乡镇、70余个村居的垃圾转运处置已纳入就近县城(乡镇)体系,成功打通了边远乡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理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分类模式,构建高效收运体系
阿里地区构建“线上 + 线下”立体宣传网络,借助“两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6•5”世界环境日以及“格桑梅朵”讲师等,广泛传播垃圾分类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发布倡议书引发社会共鸣。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绿色环保润童心”主题活动,播撒绿色种子。同步实施分类投放提标工程,在地直机关和狮泉河镇集中居住小区投放380套四分类生活垃圾收集亭,更新城区、景区等地的老旧破损垃圾桶(箱),提升居民分类投放的便捷性和体验感,营造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引入专业力量,实现标准化运营
为破解本地技术与管理能力短板,各县探索“引进企业 + 扶持就业”创新模式,引入专业运营团队负责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全链条服务。同时,强化岗位培训与日常管理,累计吸纳473名本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实现垃圾高效收处与就业增收双赢。每年足额落实2450.33万元运维经费,保障企业规范化、标准化运营。
精细分类收运,确保安全无害
运营企业根据区域人口分布与垃圾产量,合理建设7座不同规格的垃圾收集箱、中转站、转运设施,优化垃圾收集点、中转站和运输路线,严格推行“定人、定车、定路线”精准转运机制。按照“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原则,实现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收运、分区填埋,杜绝混收混运。依托“三查”机制,对入场垃圾严格监管,确保安全无害化处理。实施可回收物“三次分拣”模式,2024年累计回收外售可回收物1974.08吨,实现经济收益80.7万元,走出一条“资源变现”的绿色发展之路。
健全监管机制,推动长效管理升级
阿里地区建立定期培训长效机制,每年面向各县垃圾监管人员及一线从业人员组织不少于1次的专题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监管专业化水平和一线操作人员的规范化技能,为垃圾无害化收运、填埋处理提供人才保障。
科学量化考核,压实责任促建设
依据相关实施方案,制定并实施《阿里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及城镇供水设施规范化运行管理考核办法》,细化设置4类18项可量化考核指标,实行“一年一考核”制度,结合日常监测、监管,形成倒逼机制,督促地县行业主管部门和运营企业切实履行职责。
智慧赋能监管,实现共治共享
畅通线上线下投诉举报渠道,发布公告征集问题线索,共受理并解决群众关于生活垃圾和环境卫生信访举报问题16条。创新推行微信“云净阿里”智管小程序,以“找茬”和“积分兑换”双驱动模式,激发全民参与环境卫生监管热情,推动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绘就全民共建共享城乡人居环境的新画卷,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