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华侨企业家施乃康:爱国奉献 以侨为桥

2021年12月13日 14:48:56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施乃康(左)向西安交通大学捐赠口罩。

人物简介

施乃康,施氏国际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亚太经济与文化交流协会主席。上世纪90年代,施乃康创办了施氏国际投资集团,如今该集团投资遍布菲律宾、中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涉及房地产、旅游、酒店、娱乐、教育、健康等多领域,在国际享有良好声誉。

施乃康曾在香港和菲律宾旅居30余年。作为爱国华侨,他身体力行,投资并帮助国内实体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联动国内外协会资源,以侨为桥,多次自费组织华人华侨回国考察投资,在统筹资源、和平发展等方面作出贡献。

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在北京见到了施乃康先生。年过花甲,施乃康依然身姿挺拔、精神状态颇佳,好像岁月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过多痕迹。

“在外漂泊30多年,祖国永远是美好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华人华侨坚实的后盾。”在施乃康办公室的展示柜中,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了近百份展品,包括他撰写的百余篇爱国奉献文章的报刊版面。以侨为桥,作为旅居菲律宾30余年的爱国华侨,施乃康对中国梦有着独特的理解。

在施乃康心中,投资、兴业、教育、公益等都是报效祖国的方式。“作为有责任心的企业家,惟有先自强,才有实力和能力去完成更多的梦想,帮助更多的人。”施乃康说。

兴办职业教育

共筑国之未来

施乃康饱含浓烈的赤子情怀,让很多人受益与感动。他身上流淌的滚烫热血,或许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找到来源。

故事要从1958年讲起。那一年,施乃康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不足一周岁时,施乃康便跟随父母从沈阳搬迁到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家兵工厂大院。1976年,施乃康高中毕业后,成为了兵工厂子弟学校的一名教师。“工作期间,我发现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承担着教育重任。但老师的工资待遇并不高。”施乃康在20岁时便萌生了改善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的想法,却不知从何做起。

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日子令施乃康十分难忘。直至1982年,施乃康前往香港探亲,才第一次见到了不一样的繁华世界。从那时起,施乃康愈加坚信了只有奋发图强,做出一番事业,才能报效祖国。不久后,施乃康投奔施氏家族,经常往返于菲律宾和我国香港。彼时,施氏家族已有较多成员活跃在我国香港、台湾,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商界。依靠家族的雄厚力量及个人的努力奋斗,施乃康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长期以来,我国多次发布相关政策、推行相关措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施乃康对此积极响应——2006年,他接手了福建厦门一家职业学校,走上了兴办职业院校的道路。

2006年10月的一天,德国国际商务交流学院到厦门寻找合作伙伴,在市政府礼堂召开推介会,施乃康应邀参加。但由于当时他才刚刚进入职业教育行业,十分谦虚低调,并没有进入礼堂大厅,而是隔着门缝远远观望学习。

德国学院负责人注意到施乃康“隔门听声”的举动,便问道:“为什么不进去?”施乃康如实回答:“我刚入行不久,担心没有合作资格,所以远观静听。”没成想,施乃康的坦率打动了德国负责人,德方决定与其合作。

就这样,为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施乃康联合德国职业教育机构在厦门创办了中德经贸职业学院,并开展了中德合作高等职业教育项目。

回望教育之路,施乃康说,兴办职业教育是正确的选择,很高兴自己能为祖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积极传播思想

把握时代脉搏

在网络及新媒体时代来临之前,报纸刊物是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施乃康了解思想舆论的重要性,自1987年初便在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的支持下参与了《陇海兰新经济策划报》的创办。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业,这份报纸开始发行并初步成型,在当时陇海兰新铁路的沿线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

提起办报撰文的话题,施乃康眼神坚定地向记者说,他曾经怀揣梦想,开着吉普车在我国西北地区四处调研,与当地百姓交流沟通,提纲挈领地写出《农村的第二次改革与探索》《城乡一体化》等有助于农村和乡镇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调查报告,并呼吁推进西部开发和扶贫等工作,在当时获得了一定反响。

接下来的几年,施乃康先后担任过《法制周报》《中国广告报》《中国开发报》等报刊的西北办主任。后来,施乃康移居菲律宾,支持了《中华工商报》和《中华民族报》的经营与发展,并在报刊上大力宣传祖国改革开放方面的成就,以及华人华侨在海内外为我国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希望祖国繁荣昌盛,是生活在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共同心声。我们必将尽己所能,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媒介,施乃康将爱国思想和华人华侨等群体所表现出的正能量传播开来。与此同时,施乃康的真诚、追求与抱负,在他发表的数百篇文章中得到了尽情挥洒。

不难看出,施乃康是个对精神追求重于对物质追求的人。他所追求的精神世界,根植于上下几千年传承发展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他的内心也在环境冲刷洗礼中变得愈加明亮与坚定。

直至今天,施乃康依然十分重视思想观念的传播。他经常学习理论知识,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而对于没有条件读书看报的人,施乃康多次自掏腰包,将报纸赠阅给国内外一些机构及边远地区的人们,为的就是让他们能够通过媒介联结当下的世界,学习先进思想观念,与时代同思考、共进步。

投身健康公益

勇担社会责任

很多人评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两年,像是被“偷”走的两年。时光荏苒,回顾战“疫”之路,施乃康作为华人华侨群体中的实干家,亦一步一个脚印,为祖国抗击疫情、恢复经济作出了自身贡献。

施乃康回忆说:“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我就有心购置两套日产100万只口罩的生产设备,希望能尽自己所能支援抗疫。后来,我国防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海外疫情却逐渐蔓延开来。协会许多人联系到我,希望捐助口罩和资金,帮助华人华侨渡过难关。”

“口罩虽小,却在全球抗疫中担当重要角色,是必不可少的防护工具。”后来,施乃康干脆以口罩研发生产为切入点,带领施氏国际集团与中国三家公司联合生产“康布斯”品牌口罩,发展起了口罩事业。由于材料质量上乘、性能优越,“康布斯”口罩已经通过了中国、美国、欧盟的认证标准。

大难面前方显担当。面对全球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自2020年9月下旬至今,施乃康已航空邮寄给位于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70余个华人华侨社团与侨商会超亿只口罩,有效助力海外华人华侨防控疫情。

参与战“疫”是施乃康在公益事业和企业发展中迈出的坚实一步。他表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企业家成长创造了越来越完备的发展空间。疫情当前,作为企业家,理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为祖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技术支持与人才支撑。”

施乃康在北京的朋友这样评价他:“为人谦和,处事低调,是个实干家。”在国外生活多年,丰富的人生阅历使施乃康的人生滋味愈久弥香。回望来时路,他仍旧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步步坚定。“他身上散发出的爱国奉献的正能量值得人们敬佩与学习。”这位朋友如是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12月13日  第11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华侨
  • 企业家
  • 施乃康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