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知道止庵,是在《爱书来》一书中,读到他与作家谷林先生的书信。文如其名,合一个“止”字,让我想起庄子之言:“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如今恰好又读到他2021年3月再版的散文集《惜别》,更觉其文淡雅、平实、豁达,不造作喧哗,字字句句直抵人心。
这本分为6个部分的散文集,大多缅怀父亲,追忆母亲,兼具一些哲学思辨性,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尤其是追忆母亲的文章,片段式连缀往昔诸多生活细节,展示作者母亲生前的一些日记或书信,深情款款。止庵的母亲病故于2010年11月。他在写文追怀的同时,开始思考“生与死”这个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点点滴滴,细细碎碎,止庵用笔墨缝合起往昔片段,集成《惜别》一隅,像过滤,又像沉淀,仿佛重新编织出一幅生活细节的绣像图。他在书中坦言:“我关于母亲的回忆,都很具体,很普通,也很琐碎,充满了各种细节。对我来说,母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些生活习惯,或一份生活态度。”
母亲养过的花草,与母亲并坐高楼中秋赏月,陪母亲一起看电影、读小说……这些都是一个儿子理所应当对母亲做的事。而在止庵的追述中,这些生活片段里则多了一些其对生死的深层思考,以及对亲人逝去的惋惜之情。虽然止庵觉得因为自己的陪伴,母亲在故去前的日子里不那么孤单,但他也为没能实现母亲曾提出的小小愿望而后悔遗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当自己的父母在弥留之际时,时间是紧迫的、心情是复杂的,遗憾也是会悄然滋长的。生与死,委实是各自独立的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重合,惟有“惜别”二字可追怀这份情愫。也因此,止庵认为:“怎么看待死,其实就决定了怎么对待自己的生。”追忆、缅怀逝去亲人的最好方式是更好地珍惜生活,这或许也是“惜别”一词的最温暖注解。
止庵的许多感悟,充溢在他的引经据典和深度思辨之中,更体现在他抒写母亲或坎坷不平或拉杂琐碎的烟火气息之中。这也是《惜别》与一般意义上回忆录的区别所在。止庵深情地在新序中说道:“《惜别》是一部探讨生死问题的作品,我想通过写这本书,思考生死到底是怎么回事,梳理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
2010年11月之后,止庵用一句简短的话谈及母亲去世:“像是一首素朴极了的曲子,飘逝而去。”个中滋味正如曲终人散这个成语。止庵由此念及更早去世的父亲。他说父亲曾是一名诗人,父亲留下的许多诗歌便是最生动的个人缩影。而母亲,除了止庵自己,还有谁能为她抒写追思之文、表现鲜活形象呢?他深感:“父母都不在了,我出生之前的岁月好像尽皆归诸虚无,很多历史的、背景的、亲缘的关系随之消失。”母亲火化后,止庵在“拣骨”仪式中,看到有一大块黑色的东西,那是人工股骨头,钛合金制成——那是他母亲逝世1年前接受骨折手术时被植入的。止庵说看见这块人工股骨头,比看见母亲的骨灰更震撼、心酸。书中诸如此类的细节也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正如学者扬之水女士评价这本书的一句话:“这是一个人的‘惜别’,却会唤起每一个人的‘惜别’。”
读完《惜别》,对于生与死这个问题,我们或许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我突然想起美国汉学家斯蒂芬·欧文在《追忆》中所言:“任何文学作品自身并不是真正完整的,它更多地根植在超出作品之外的生活中和继承得来的世界里。”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2月21日 第23 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