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近两年,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幼儿教育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关注儿童心理品质;中小学教学逐渐从教知识转向提能力,从知识评价向素养评价转变。可以说,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学和评价方向是一致的,双方的衔接存在着可行性。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因管理体系、学习要求存在差异,导致双方衔接不畅。
“小学一年级幼儿园大班化”——这是目前小学教师的深刻感触,也是小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学校整体的管理,就会导致学生不好行为和习惯的生成,最后影响学生的一生发展。当然,这是个两难问题,如果过于按照小学生的学习标准来要求和约束学生,则很可能会造成幼儿心理问题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低龄化;反之,如果仍然是当做幼儿教育,不仅会耽误孩子知识能力的增长,更会对小学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做好幼小衔接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幼小衔接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幼儿园的教室多数都是活动室,学生在教室里面可以进行音乐、舞蹈、美术、科技等一系列活动。而中小学的课堂基本上是学习型课堂,学生需要静下心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两者之间学习形式的差异,导致要求和习惯的不同。幼儿园大班必须要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上向小学学习方式上贴近。从学习层面来说,要有半天左右的规范性课堂学习,要让孩子学习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举手回答问题等习惯;从活动层面来说,要有站队、排列、听口令、领会执行的习惯;从生活层面来说,要有排队领餐、收拾餐具、打扫卫生、整理书包等习惯。这些习惯不能因为“双减”而减少,反而要思考如何加强和提高幼小衔接习惯养成教育质量。
对于小学一年级来说,则需要在教室布置、学生要求、学习习惯、活动内容等方面做些调整,要适应“幼儿园大班”式的教学和生活。教室布置上要稍低龄化,要多用些图片;教学活动中要多些项目式学习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生活上要给学生更多关心,指导他们领餐、收拾卫生、整理物品等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期待成长、静待花开”的幼教心理,给学生成长的空间和机会,给学生成长的耐心和爱心。
幼小衔接进行学习能力培养教育
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双减政策要求幼儿园不得进行文化课程教学。这就使得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英语、语文等知识学习上面临困难,突然的文化知识要求,使他们产生畏惧感和不适应。幼儿园大班要有与小学衔接的意识,虽不讲知识性内容,但可以通过儿歌、绘画、科学活动、项目式学习等形式向学生渗透一些学习内容,如字母歌、加法歌、诗歌等,使学生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学会相关知识。
一年级教学也要作调整。要给孩子适应和成长的空间,要把更多的教学内容与音乐、美术、科学、劳动等结合起来,挖掘课程的娱乐要素。如小一入学后开展“加法口诀”背诵大赛、开展“字母歌”歌唱比赛,开展“儿歌学英语”等特色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教学,与幼儿园学习衔接。
幼小衔接进行理想目标教育
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幼儿时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尤其在儿童心理成长和思想目标发展上。在幼儿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梦想的种子,儿童才会有生活的感知和快乐。小学生一入小学,学校就应积极对他们进行少先队的教育、理想教育,让学生为自己能够加入少先队而高兴。目前,小学一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就是缺少理想目标教育、缺少思想方向的引领,因此在行为习惯上表现为懒散、无组织性。幼儿时期作为小学的准备期,可以把少先队入队教育、优秀少年儿童的案例等介绍给儿童,让他们有一个梦想,在梦想的指引下,不断进步和成长。
幼小衔接进行家校融合教育
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何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怎样让家长学会在家庭中引导孩子适应小学环境,让家长能够在生活、学习方面指引儿童向小学转变?这些都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对家长进行家校融合教育。比如,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一年级某班有一个学生,上课坐不住板凳,一会站、一会坐,一会又走到别的同学身边了。除了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进行必要的管教之外,要与家长进行沟通,请家长在孩子回家后,每天安排20分钟以上的学习指导。家长约束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在班级的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可见家校融合教育十分有必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对家长进行这种家庭教育指导非常有意义。
总之,随着“双减”的落地,幼小衔接教育变得非常有必要和急迫,要引起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的高度重视。育人是系统工程,每一阶段都应为下一阶段作出铺垫和准备。幼小衔接更要注重实效,要在习惯、能力、思想等方面作好互补和衔接,儿童才能健康茁壮系统成长。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2月05日 第20 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