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红石峡景区一瞥。
榆林市镇北台风景区。
因矿产资源富集而闻名的陕西省榆林市,如今正不断擦亮“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这张城市名片。
日前,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李雄斌在榆林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积极构建‘一核引领、三带联动、四驱协同’这一文化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全面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努力建成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加码文旅产业榆林有何考量
榆林市,又名“驼城”,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是陕西省最北部的一个地级市。因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榆林又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资料显示,榆林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2022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43.65亿元,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城市第42位、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人均GDP突破18万元,跻身全国城市20强,是区域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榆林经济的高增长得益于近年煤炭价格的快速上涨。去年以来,全球高通胀、俄乌冲突等因素,导致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大幅上升,国内用电需求、煤炭需求的上升,也导致了煤炭价格上涨。
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榆林是国内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2013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确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榆林市被划分为成长型城市。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各大城市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政策驱动的转型发展新格局。在此过程中,资源型城市能否成功转型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和现代化进程。
“如果说过去的榆林为一个‘黑色’产业,牺牲其他产业,现在则到了用一个健康的‘黑色’产业来孵化培育其他产业的时候了。”陕西省工信厅一级调研员、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党天虎说。
在党天虎看来,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榆林市应利用处于繁荣周期的煤炭产业红利,孵化支持文旅产业及其他新兴产业。
事实上,近年来,榆林已经在谋划和推动产业升级、城市转型。2023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榆林将聚焦四个重点促转型发展,其中包括“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具体而言,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五年行动,设立10亿元文旅产业发展资金和基金,做大做强市级文旅平台公司,市县联动构建“一核三带”大文旅格局,实施榆林古城“一街一带三片四园”保护开发,渐次推开沿黄河、长城、转战陕北三条旅游带,加快建设杨家沟红色文化产业园,推进白云山5A级景区创建,推动石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市榆林有何禀赋
“城市特别内敛、文化特别厚重。”谈及对榆林的第一印象,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家明如是说。克而瑞乐苇创始人、克而瑞文旅总经理胡晓莺同样用“厚重”形容这里资源厚重、文化厚重。
榆林不仅是全国的能源富集区,也是独特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榆林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榆林城北约2.5公里处的红山之巅,镇北台雄踞于此。远远望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镇北台正方形四台叠加、逐层回缩的结构使其宛如熠熠生辉的巨型宝塔。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镇北台自明朝万历年间建成,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经百年依然屹立不倒,如今成为游客探寻历史、研究长城文化的重要场所。2001年,镇北台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镇北台不到2公里便是红石峡。越过门楼,走进红石峡,宛若闯入一片世外桃园,只见红崖对峙,壁立东西;榆溪湍流,水光潋滟;垂柳含翠,水鸟翩跹。
值得一提的是,红石峡还是一座长城书法艺术的宝库。峡内山奇水秀,石窟古刹林立,曾吸引了历史上众多将士文人题壁留念:有赞颂它境地优美的,如中华天柱、开元图画、天成雄秀等;有形容它地势险要的,如天边锁钥、雄镇三秦、大漠金汤等。
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因为雄奇的塞外风光,红石峡也成了影视剧取景地。例如王家卫执导的电影《东邪西毒》,高建群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改编的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等,都曾在这里取景。
镇北台、红石峡仅仅是榆林市众多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代表。
在这里有龙洲丹霞地貌“波浪谷”,沙漠淡水湖红碱淖,也有距今约4000年历史的石峁遗址、匈奴族都城遗址统万城、西北地区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还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米脂杨家沟、从“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绥德郝家桥等370多处红色遗址。
“榆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党天虎将其归纳为三大类,分别是地域文化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革命文化、山地文化及生态文化。
在党天虎看来,地域文化是榆林一大亮点。经过历史上多次移民,地域差异酝酿出榆林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内涵。榆林传统文化包括古道古镇古堡文化、长城文化、民歌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五大部分。榆林是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发生历史事件多、革命遗迹多的区域。长征文化在榆林影响深远。榆林还是山的王国,孕育出独特的生态文化,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和“美美与共”的和谐观。
探索文旅融合榆林选何路径
当前,榆林正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近年来,榆林依托优渥资源,深挖发展潜力,培育本土特色,在推动文旅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努力增进榆林文化底色和旅游魅力。
丰富文旅业态,让资源“串珠成链”。结合地域特色,榆林市打造出“陕北榆林过大年”“清爽榆林”沙地避暑旅游两大节庆品牌活动,推出黄河风景游、长城风光游、黄土风情游、沙地风貌游、红色教育游5条精品旅游线路,为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强动力,为这座塞外名城增加了更多底蕴。
加强规划引领,谋划产业布局。印发了《榆林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十条政策》《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榆林市支持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榆林市创意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规划,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文化资源供给。近年来,榆林市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全市重点民生工程榆林“三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加快建设,将成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榆林的城市“会客厅”和“金名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榆林建设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仍面临着不少挑战。李雄斌提到:“榆林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但是从整体看,产业规模较小,新型业态滞后。”
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冯学钢建议,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打造陕北样板。在公园之上建城市,打造地域性公园体系以及包含多元生态场景的功能性公园体系,打造城绿交融的空间布局模式。
此外,冯学钢认为,黄河、黄土、黄沙、沟壑、峡谷皆是开发户外运动及户外生存体验产业的极佳资源。榆林可依托独特生态景观打造高端户外产品,发展户外运动以及户外生存体验项目。
在党天虎看来,榆林的文旅发展一定要讲究独特性,要打造成陕北文创定制之都。未来不仅创新重要,更重要的一定是文创产业集群的形成。要跳出区域看榆林、跳出路径依赖、跳出资源本身,提炼精神内核,唤起文化共鸣;以特色文化引爆市场热度,以连环体验产品体系打造榆林全域有机度假生活体验目的地。
携程研究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吴珊建议,榆林应从一个小点切入,不在乎一下全面铺开,每年有一到两个特色产品推出来,引爆文旅消费热情,并持续精细化耕耘下去。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6月26日 第09 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