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安徽池州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筑好人才“蓄水池” 凝聚发展“源动力”

2023年10月09日 15:15:41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记者孟航 李静雯

今年以来,安徽池州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以下简称“集中区”)坚持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战略,着力打好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组合拳”,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截至今年7月,全区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势强劲,分别增长56.9%、134.5%、34.8%。

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集中区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加快吸引一批延链扩链补链强链的人才创新创业项目。

夯实“硬支撑”。实行“项目+人才”一体化布局,不断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园区、商协会等对接合作,先后在深圳、宁波建立集中区招才引智联络站,党工委班子成员分别带队外出开展“双招双引”推介活动20余次。截至今年7月,新引进葑全新能源专用车、中清光伏等省外亿元双创项目18个,实现到位资金80.1亿元,同步招引高层次人才13人、人才团队2个。

下好“先手棋”。聚焦重点产业链和龙头企业人才供给,分类编制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目录;运用数智化手段绘制人才需求“热力图”,高标准建设“江南智库平台”,根据人才专业、人才梯次、院校等信息划定人才招引坐标系,“按图索骥”推进精准引才。截至7月,共组织区内10余家重点项目企业赴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开展“高端人才汇智”系列活动,开拓优质就业岗位800余个,靶向引进高校毕业生180余人。

激活创新链锻造人才链搭建育才用才“主阵地”

集中区构建以“产业创新联盟—共性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为主体的创新孵化体系,推动产业平台、创新平台在引才育才中相互支撑、协同发力。

高标准建设平台载体。支持重点企业嫁接高校院所资源,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人才共育、共享。截至7月,累计促成8家企业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江南轻合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正在筹建省级镁铝轻合金质量检验中心;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非开挖工程材料研究中心等一批校外“科研飞地”柔性引进博士6人,实现专利成果转化11个。

高频次开展交流合作。创新推出“人才服务月”活动,顶格倾听企业人才所需所盼,实施“企业家卓越提升”“青年人才托举”“制造匠心培育”三大攀登工程助推人才梯队建设;先后邀请浙江大学、浙江省开发区研究会相关专家教授为25名本土优秀企业家现场授课;联合市人社局举办全区产业链技能大赛、电工高技能人才研修班,为企业“量身定制”技能型紧缺人才500余人。

用好资金链保障人才链构筑重才留才“生态圈”

人才引育离不开资金保障,必需实打实拿出“真金白银”招引“真才实学”。

升级引才惠企政策。创新以“人才集聚+载体建设+社会贡献”三级评价方式,真正把人才话语评价权交给用人主体;研究制定支持用人主体引才育才、支持高能级平台建设等为导向的“人才金政15条”,为企业松绑赋能、降低引才育才成本。截至7月,已投入人才专项资金1121万元。

用活基金引大育强。坚持以人才资金精准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加大投入,通过“基金+”模式累计投资星河动力、文香科技、普洛兰管道等高层次人才项目8个,累计投资金额达6.24亿元。截至目前,已培育省“特支计划”5人,孵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家,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个;同时,采取“股权直入”方式提前布局优势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先机,投资国稼芯科、锐奥特等初创型高升项目1.25亿元。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0月09日  第32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企业创新
  • 大学
  • 产业链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