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自媒体

莫把“生命禁区”当作“猎奇专区”

2023年10月16日 15:18:50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张玉胜

“探索秘境”“寻访冰川”“打卡无人区”……随着近年来自驾游不断升温,一些游客追求冒险刺激,前往青海、新疆、甘肃等地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无人区,结果频频发生被困甚至遇难事件。业内人士表示,“生命禁区”不是“猎奇专区”,需加强对无人区非法穿越的监管。

近年来,因驴友擅自非法穿越无人区而酿成健康与生命悲剧的事情时有发生。今年7月底,一支自驾车队未经批准穿越新疆若羌境内国家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遭遇车辆故障和高温缺水双重困境,其中4名游客不幸遇难。无人区往往存在无人、无路、无信号的“三无”情况,游客无视禁令而强行闯入,势必遭遇多重风险,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把“无人区”称为“生命禁区”并非危言耸听。在无人区内,人们常常会遭遇缺氧、迷路、天气恶劣乃至野生动物袭击等多重考验,入夜后荒滩空旷寂廖,还会面临气温骤降、奇寒难耐的境况。然而,危险系数极高的无人区缘何频现“穿越客”?究其原因不乏两种情况:一是路况不熟不慎误入。一些游客使用提前下载好的离线地图导航,但离线地图往往无法显示真实路况,一旦道路被沙子掩埋、大雨冲断,游客便容易迷路,误入无人区。二是由猎奇、虚荣心及侥幸心理驱使。一些游客抱着“只要穿越一次无人区,就足以成为这辈子最值得讲述的经历”的心态,头脑一热、说走就走,自驾或加入驴友组织的穿越活动。

此外,一些自媒体在相关作品中刻意夸大深山峡谷等危险地带的壮美风景,故意隐去或淡化潜在旅行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撩拨了人们对所谓“探索秘境”“寻访冰川”的向往与想象,助长无人区“穿越热”风潮。这种网络误导危害极大,亟需依法矫治。盲目非法穿越无人区,既是对自身安全的漠视,还可能破坏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遇险救援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无端浪费。

生命诚可贵,禁区莫闯入。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严禁组织非法穿越活动,在未被划为自然保护区的无人区,游客进入前需向当地公安、林草等部门提出申请,取得许可后方能在当地有专业资质团队的伴行下进入。切勿盲目加入驴友组织的穿越活动,或擅自找寻“黑导游”闯入无人区。

整治非法穿越无人区行为,首先,要加大科普力度。让民众了解无人区“内幕”,并在相关穿越的短视频醒目位置加注“危险行为、切勿模仿”“生态脆弱、加强保护”等宣传语,以打破神秘感,降低猎奇期望,消除侥幸心理,树立敬畏意识,增强环保责任,全方位提高公众对于穿越无人区的风险认知。

其次,要强化执法监管。公安、应急、消防、生态等部门要强化协调联动,加强对无人区、未开放和未开发景区的监管与执法,借助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航等科技手段,实现对保护区的全天候、无死角的全域监控。

最后,要严惩非法行为。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立法设计,加大对非法穿越无人区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广救援费用自理等约束性措施,提高非法穿越成本。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0月16日  第02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自驾游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