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与人民城市同频共振 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访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李军锋

2023年10月30日 15:05:55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2023年秋季新学期伊始,北京建筑大学“人民城市”大思政课第一讲的课堂现场。

受访者供图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支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

据了解,北京建筑大学经过系统谋划,精心筹备,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今年秋季新学期面向全体新生开设“人民城市”大思政课。近日,聚焦“人民城市”大思政课,中国城市报记者对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李军锋进行了专访。

厚植人民情怀勇担时代使命

中国城市报:北京建筑大学开设“人民城市”大思政课希望实现怎样的目的?

李军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建筑类高校,北京建筑大学牢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发展思想,帮助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增强专业认知的同时,涵养爱国主义精神,厚植人民情怀,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合格的“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城市报:“人民城市”大思政课的主要课程内容和特色有哪些?

李军锋:“人民城市”课程是北京建筑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大思政课。本课程主要为大一本科生讲授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对城市工作建设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人民性、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宜居性和主体性等。

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历程,了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为什么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怎样形成了人民至上的重要发展理念,从而激发广大青年立志于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心和决心。

“人民城市”大思政课的课程特色可概括为大格局、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本课程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紧紧围绕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创建由理论课堂、校内实践课堂、校外实践课堂、红色文化课堂等组成的“大课堂”,搭建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共同组成的“大平台”,组建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各专业学院教师、校外专家等共同组成的“大师资”。

凝聚社会合力提升育人实效

中国城市报: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大思政课”需要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也需要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人民城市”大思政课在组织与开展实践课堂方面有何亮点?

李军锋:“人民城市”大思政课实践课堂包括实践基地主题学习和总结展示两个环节。

在实践基地主题学习环节,学校已经与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香山革命纪念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数十家红色纪念场馆、主题教育基地、行业重点企事业单位等签约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持续打造实践基地矩阵,动态优化实践基地清单,结合首都城乡建设重大工程重点资源,突出我校服务首都城乡建设产学研项目与团队特色。在总结展示环节,每名学生提交个人总结;每班分组开展交流分享与展示,思政课教师进组点评,形成团队报告;每班通过成果集锦、网络作品等方式发布课程成果;各学院召开实践成果宣讲会,学院党政领导现场点评并组织评优;学校开展全年级实践课程成果总结展示活动。

在实践课堂师资队伍方面,学校党委牵头设立“人民城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人民城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宣传思想工作、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和各学院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校团委,作为协调各学院开展实践教学的归口单位。

同时,各学院成立执行组,作为组织实施实践课堂教学的依托主体,负责组织实践基地评估选择;组织评价学生实践表现,汇总评定实践教学环节成绩等工作。学院执行组负责人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原则上学院党政一把手应跟随至少1个班级到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中国城市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的成效,就是检验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标准。目前,“人民城市”大思政课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李军锋:学校开设“人民城市”大思政课也是一个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前期,我们主要以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以选修的方式开设。今年秋季学期,“人民城市”大思政课设置为本科生的必修课。通过“人民城市”大思政课的学习,同学们深刻理解了“人民城市”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深入把握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提高城市工作系统性”“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建设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绿色城市等重要理念和实践路径。

“人民城市”大思政课是北京建筑大学思政课“金课”,也是北京建筑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人民城市”大思政课建设有效提高了立德树人实效,为学校更好培养未来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不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首都超大城市建设书写了北京建筑大学的生动篇章。

建好大思政课多点多维发力

中国城市报:结合相关案例介绍,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在服务北京建设人民城市进程中,北京建筑大学发挥了哪些作用?

李军锋:多年来,北京建筑大学坚持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开展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研究与实践,助力人文城市建设。强化历史城市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理论、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模式,聚焦北京中轴线申遗、首都核心区保护与更新、长城与大运河遗产保护与文化内涵挖掘、文物腾退保护与活化利用等开展综合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形成系列特色研究成果与标志性首都历史城市保护名片。

以高品质城市建设为导向,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和公共空间规划与实践,助力宜居城市建设。面向首都“减量提质”发展新需求,充分发挥北京城市保护与更新研究院、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基地及责任规划师等平台和专业人才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小空间大生活”小微公共空间改造、平房区院落申请式退租、“共生院”建设、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背街小巷环境品质提升、精品宜居街巷打造和停车综合治理等项目落地实施。

以城市体检服务为导向,开展城市体检技术方法及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助力智慧城市建设。聚焦城乡安全普查、韧性改造和智慧化运维等需求,扎实推进“城市体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城市体检技术和装备、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提升技术和装备等的创新研究及推广应用,着力提高城市感知、预报和预警能力,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专业服务+智慧平台APP+行政力量”的融合式基层治理方式。探索城市空间、公共资源、公共项目整合的“大物业”模式,优化市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数字化基础条件,促进城市精管善治的社会化体制创新。

此外,北京建筑大学还以城市整体韧性提升为导向,开展了城市韧性理论方法与社区治理研究,助力韧性城市建设;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导向,开展了城市与建筑空间健康设计研究,助力健康城市建设;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不断优化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创新研究,助力生态城市建设;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推动了绿色低碳及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攻关,助力绿色城市建设;以高质量乡村全面振兴为导向,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建设新范式研究与实践,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城市报:未来,北京建筑大学在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还将推出哪些新举措?

李军锋:未来,学校在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将在总结现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格局,创新主渠道教学,汇聚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高质量建设“人民城市”大思政课。

一是创新主渠道教学。继续深化改革,融合我校各学院专业特色与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入阐释人民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与专业前沿,增强理论课堂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二是汇聚校内外资源。搭建并完善融合校内各学院教学资源以及校外社会资源的大资源平台,建设“人民城市”大思政课教研系统,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建设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案例库和教学素材库;组织编写《人民城市》教材和系列教学参考书;研发“人民城市”大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发“人民城市”大思政课在线示范课程等。

三是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牢牢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任务和人民城市建设的时代机遇,继续发挥大思政基地实践育人的作用,结合首都城乡建设,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让大思政的实践教学成果遍布京华大地。同时积极申请北京人民城市基地,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以更大作为和更优服务融入新时代首都发展。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10月30日  第20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实践教学
  • 北京建筑大学
  • 时政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