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自媒体

广东省梅州市:以文化人寓文而治 和润客乡彰显魅力

2025年05月19日 14:37:24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共梅州市委社会工作部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花萼楼开展新年祈福活动。

广东省梅州市,作为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原乡,千百年来孕育了“爱国爱乡、敦亲睦族、以和为贵”的客家文化体系。客家人历经五次大迁徙,在颠沛流离中形成了“聚族而居、守望相助”的生存法则,发展形成了以“和文化”为特色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格局。从围龙屋的家族共居到“耕读传家”的祖训传承,从祠堂议事到功德劝善,和睦、和谐的基因始终是客家文化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

近年来,梅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结合“两社三中心”建设工作(建设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提升社气、社品),用客家“和文化”赋能梅州基层治理,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搭建“和议平台”

让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梅州市通过打造集议事协商、矛盾调解、民生服务于一体的“和议平台”,构建“平安共建、多元共治、服务共享”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格局。

推动村(社区)以祠堂、围屋、老榕树等客家元素为载体,打造村(居)民议事场所,通过巧用围屋宗祠、客家家训等载体,发挥宗族“叔公头”“理事长”人熟、事熟、村情熟以及威望高、口碑好的优势,以礼义止纷争、以法理解疙瘩、以和睦化心结,形成矛盾纠纷“能进祠堂不上公堂”的良好风气。蕉岭县广福镇创新探索“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把37个客家祠堂打造成村民议事场所,实现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丰顺县汤西镇双湖村“五姓祠堂”自明末清初以来,打破了客家地区“一姓一祠”的宗族界限,五姓群众筹资合建,用祠堂的一砖一瓦凝结五姓村民的感情和汗水,谱写了五姓和睦的良好乡风。

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派出人民法庭、公安警务室、司法调解员等平台,持续深化“一站式”诉前联调,积极培育有客家特色的调解工作品牌,畅通化解纠纷渠道,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打造了丰顺“丰调语顺”、平远“学理叔调解中心”、梅江“俞职昌调解工作室”等调解工作品牌,让人民调解成为群众权益的“守护神”、社会和谐的“助推器”。

依托社会观察工作机制,综合“12345”热线、“民生820”、粤平安等平台收集民生大数据,提升矛盾纠纷源头排查发现能力。创新建立“每月一题”机制,选取群众诉求较为集中的民生问题作为治理主题,通过开展专项治理,推动解决一个问题带动解决一类问题,构建“源头止诉、有诉即应、未诉先办”的民意诉求闭环办理机制。

深耕“和风教育”

让传统文化成为行为指南

梅州市倡导以和善化人、以和风育人,推动客家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

将“仁孝礼信、尊老爱幼、耕读为本、诗书继世”等祖训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围屋宗祠相融合,发挥围屋祠堂承载优良家风、传播文明乡风的作用,积极推行公益服务“积分制”“红黑榜”模式,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大埔莒村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创新推出功德长廊聚民心等措施,发动异乡游子凝聚到家乡建设过程中,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乡村治理共建共享。

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凝聚向上向善力量。引导广大家庭传承优良家风家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优秀家规家训征集活动,编制《梅州市优秀家规家训选辑》。依托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优秀家庭先进事迹,开展家庭家风故事分享会,讲好各类优秀家庭故事,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挖掘宣传村(社区)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红色故事和好人好事,发挥文化浸润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接地气的家常话,把党的方针政策和“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优秀传统文化“送入寻常百姓家”。

发挥客家谣谚、山歌等传统艺术形式作用,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既守正创新又与时俱进,编排多场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引领农村新时代新风尚。丰顺县司法局结合“四下基层”工作,自编自导自演《民法“典”亮新生活》《法润畲乡庆丰收》等小品,大力传承丰顺客潮相融和文化内核,给村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创建“和美社区”

让“三中心”焕发治理效能

今年以来,梅州市聚焦建设“两社三中心”任务目标,以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社区服务力提升行动,推动社区进一步建成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提升社区的社气、社品。

完善阵地体系。开展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行动,实施亲民化微改造、微提升,改善内部空间,强化功能化建设,整合辖区资源,建好用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19个。同时,着眼小区特点,以“一老一小”、志愿服务为切入点,完善“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多元主体接单”供需机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跨区域直联共建,引导各方资源赋能社区,推广一批党员群众欢迎的优质服务项目,通过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效,促进社气、社品形成。梅江区江南街道中心坝社区用好辖区全民活动中心资源,通过体育活动、培训、比赛,构建活力运动社区;梅江区三角镇墟镇社区通过盘活社区闲置资源,引入高校、企业、志愿者等社区“合伙人”,给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生活娱乐服务。

推进社区自治,建立凝聚党心民心的邻里中心。推动建设“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联动的基层组织网络,通过民主议事、社区沙龙、志愿服务等方式,集思广益协商解决社区建设、服务、管理等难题。目前全市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已有635名兼职委员,累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453次,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326件。

链接多方资源,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心。梅州市大力推广社区“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工作法,指导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摸清辖区优势资源,找准群众需求,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重构熟人社会情感纽带。2024年以来,开展社区运动会、小区文化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4927场,参与群众超20万人次。

坚持“和衷共济”

让基层治理服务中心大局

梅州市充分挖掘及活化利用历史人文等乡土资源,调动乡贤、村民、企业等多元力量参与,健全村(社区)组织动员体系,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等中心工作。

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从顶层设计层面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

制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乡村绿化工作方案》等文件,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发挥基层治理效能。

聚焦经济发展,发挥党建引领产业项目建设作用,将党组织统揽全局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优势,形成“党建强、产业兴”的良好发展态势。梅县区石扇镇探索“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产业党支部统筹协调、党员示范带动作用,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多部门协作,深度挖掘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探索“和文化”与农文旅体商的有机结合,利用围龙屋、客家谚语家训、生态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助力“百千万工程”中的县域经济提升。今年春节期间,全市共举办了超150场活动,用客家文化引领文旅节庆新风尚,打造了各地“村晚”文化IP,有效提升了社(村)品、社(村)气。同时由市文旅局组织策划“请到梅州过大年”系列活动,推出火龙迎春、消费惠民等年味十足的活动521场,累计接待游客48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亿元。

基层治理现代化并非对传统的摒弃,而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当围龙屋的炊烟与现代社区的霓虹交相辉映,客家人“以和为贵”的古老智慧,正在为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提供着历久弥新的梅州模式。(图片由梅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中国城市报》(2025年05月19日第29版)

责任编辑:越玥
  • 社区功能
  • 客家
  • 时政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