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开展 “世界地球日”公益活动,“小小地球卫士”携手绘制星空巨幕。
安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中国主会场设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围绕活动主题集中展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公众带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体验。
博物馆不只是历史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也是主动塑造可持续包容性社会的参与者。我国文博单位如何与时代共振?本期,中国城市报记者带您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山西博物院、良渚博物院、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
上海博物馆东馆:
让展陈得到深化和延伸
2017年6月底,“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举行,观众排起的长队几乎绕了博物馆一圈。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感慨:“还好东馆已经筹建了,否则该怎么回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年9月在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开工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以下简称上博东馆)建设历时7年,已于2024年12月正式全面开放。据悉,该馆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米,共设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展出文物超过1.5万件,预计年接待观众超过600万人次。
以“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主要定位,上博东馆守护文化之根、深耕文化之美、彰显文化之力,何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博新篇章?
秉持守护中华文明生生长流的初心,东馆构筑“包罗中国艺术古代万象”的征藏研究体系及展览体系,青铜馆、雕塑馆、陶瓷馆、玺印篆刻馆、玉器馆、货币馆、书法馆、绘画馆8个基本陈列堪称8部“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
得益于空间的扩展,原来人民广场馆的8个中国古代艺术通史展厅,在东馆的展陈上得到深化和延伸,大幅提升了珍贵文物的展出比例,更好地呈现了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及中华文明灿烂辉煌。
为增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上博东馆尝试了博物馆新的“打开方式”,在展陈设计上更强调全年龄段、沉浸式、互动式。比如,三楼全新打造的古代文明探索宫是一处展教结合型的互动体验空间,在这里,青少年可以扮演“小小修复师”“小小研究员”“小小策展人”“小小创意家”或是“小小讲解员”的角色,沉浸式体验博物馆相关职业。
再如,开放式的文物修复体验馆,让观众可亲眼看到博物馆修复师日常工作场景;在无实物展品陈列的数字馆“山水江南”展中,数字技术“复活”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书画家和作品画面,书画欣赏从平面走向立体,受到非专业观众特别是小朋友的喜爱。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发展的硬道理。上博东馆不仅有全国首个集文化展示、非遗传承、休闲消费、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文创旗舰空间,提供精彩纷呈的文旅新体验、新场景;还创新采用“上博+”的模式,精选优质品牌进行跨界联名合作,实现相互赋能,为区域内文商体旅展融合生态圈引流。
山西博物院:
“晋魂”出圈,领略中华文明
近年来,山西“文博热”持续升温,2024年,山西博物院全年观众量大幅跃升,突破300万人大关,全年开展公益讲解3400批次。山西博物院正逐渐成为人们走进山西、了解山西的首站地。
记者了解到,山西博物院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据悉,“晋魂”基本陈列共展出3431件(组)精美文物,其中,1238件(组)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目前,除了增加最新考古发现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中的代表性器物,一些从海外回流的文物也迎来了“归家”首展。
山西博物院目前以“晋魂”“晋现”“晋鉴”“晋汇”品牌布局,相继策划举办“壁上万千——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众生气象”等精品展览16个;向沈阳故宫博物院、重庆三峡博物馆等地输出原创展览8个;向意大利、印尼、亚美尼亚分别输出“晋·见中国”“晋国雄风——山西两周精品文物数字展”……一系列原创展览立足山西,多角度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着力诠释中华民族根魂的主基调,让观众从展览中领略中华文明,提升文化自信。
今年是山西博物院对外开放20周年,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山西博物院继续打造“文创市集”活动,通过倾力打造多家知名博物馆文创精品体验区域,汇聚来自全国各地10多家博物馆的优质文创产品,打造品类丰富、特色突出、多方联动的多元化文创矩阵。推动文创产业的交流与融合,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打造博物馆文创矩阵。
同时,还推出“屋顶上的大怪兽”活动、“檐之·有物”古建筑模型搭建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指尖焕发新生,让观众们通过动手搭建古建模型,深入了解古建筑的结构与工艺,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让古老的智慧在指尖重现,开启一场沉浸式的古建探索之旅。
良渚博物院:
打造全方位文化体验
地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博物院是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窗口。面对持续升温的“文博热”,良渚博物院在常设展览的基础上,策划实施了一系列以良渚为原点的临时展览,展品定期上新,提供稳定的文化服务,以多元方式融入公众生活。
2024年12月19日至2025年3月30日,“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在良渚博物院展出,凭借展现文物之美,再次吸睛,以全方位的文化体验践行“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
展览是良渚博物院临展品牌“玉魂国魄”系列第七回,此次聚焦汉代,开篇介绍汉代玉器在材质和工艺上的变化和进步,主体分成“符信”“千秋”“受福”“长乐”“延年”五大版块,汇聚全国9个省21家博物馆175件/组珍贵文物,从中央到边陲,全面展示汉代玉文化。在形式设计上,特别考虑了玉器的展示特点,通过缩小展柜、增加支架、定制灯光等方式,让观众能够近距离看清文物,感受文物之美,提高观展体验。
配合展览,良渚博物院围绕“观众如何看懂、如何参与”构建服务体系。志愿者团队累计讲解122场,服务近2000名观众。面向成年观众,博物院设计了6场“慢观展+非遗”的体验课程;面向青少年,将展厅转化为美育现场,推出4场艺术课程。同时,联合媒体,招募特殊学校儿童与普通学校儿童来院进行特别观展与艺术融合共创活动,与他们文化共享,传递文明之光。
另外,良渚博物院还将展览延伸至公众日常生活。春节期间,汉代玉器纹饰化身剪纸、篆刻装饰大厅;文创区推出玉熊毛绒玩具、“宜子孙”3D打印咖啡等40余款产品,让文物符号融入现代消费。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不断增长公共文化需求,良渚博物院用一场展览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以深厚文化底蕴为根基,以人文关怀为纽带,辅以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让古老文明在与观众对话中焕发新生。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
利用新科技 拓宽体验感
随着文旅市场的复苏,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在开放运营中持续创新,不断推出受众喜爱的展览与研学活动,助力文旅市场更加火热。
2024年,安吉馆全年观众参观量达143万人次,开展研学活动840余场。今年“五一”期间,安吉馆也迎来参观高峰,假期共接待观众7.3万人次。
目前,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积极探索新科技与博物馆的融合,利用新技术拓宽观众的体验感。
比如,安吉馆联合科技企业推出精心为青少年儿童设计的沉浸式地质主题研学课程《“浙”里的记忆》,以地质主题展馆中的岩石、古生物标本和实景为基础,精心设计故事剧本,通过角色扮演来解谜和数字化互动。
再如,安吉馆推出的“浙里龙吟——沉浸式体验展”作为浙江首展,获得了观众们不少好评,展览通过全息技术、数字孪生、动态追踪等科技,打造可互动、可探索的史前奇境,带着观众一起奔赴史前浙江恐龙奇境冒险。“在恐龙馆推出恐龙主题MR元宇宙参观服务,通过佩戴AR眼镜,可以看到安吉馆45个精选化石的神奇3D复原科普视频,看到这些曾统治地球的远古霸主们生前的样子。”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此次国际博物馆日,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积极发挥共青团员的力量,与余村“全球合伙人”品牌及余村机器人科教融汇实践基地惊喜联动。其中,机器狗带来快闪表演,在机器狗仿生剧场,机器狗模仿不同动物形态(如乌龟翻滚、青蛙跳跃),引导孩子猜测其模仿的是什么动物,激发孩子们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引发孩子对自然和科技结合的真切感受。
《中国城市报》(2025年05月19日第14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