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调查

洪山区:“三区”融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2025年05月19日 14:56:52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记者杜英姿、郭文治、孟航、李彤彤、李静雯综合报道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举办“三区融合”赋能基层治理启动仪式。

华中科技大学向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道青少年开放科普场馆,“校社联动”打造“家门口”的青少年宫。

洪山区是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心城区之一,社区体量大、常住人口多,辖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35所高校、60万在校大学生,拥有创意天地、烽火创新谷、融创智谷等一批经济活力足、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园区,科教资源密集、人文资源丰富,天然形成了大学校区、城市社区、产业园区“三区”相互毗邻的区位特点和互联互通的发展优势。近年来,洪山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区情实际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创新开展“三区”融合治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强化组织共建

畅通互联渠道

联设组织架构。洪山区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选聘249名高校(院系)、园区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干部互派交流、人才结对培养等加强组织共建,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区域化组织体系。以6个区级重点产业集聚区为中心,推动成立产业园区综合党委,由所在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综合党委书记,吸纳48名园区开发商(运营方)、重点企业、邻近社区、周边高校(院系)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综合党委委员,促进“三区”横向连接、互联互通。

联建议事机制。规范落实《武汉市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工作规则(试行)》,建立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区域发展需要和居民、师生、职工需求,定期邀请兼职委员协商议事,研究解决环境整治、用餐出行、企业发展等问题。园区综合党委实行轮值制度,由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担任轮值书记,作出任职期间工作承诺,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任期结束后向综合党委汇报履职情况。

联过组织生活。区委常委会常态化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建三局分公司等辖区大学、大单位、大企业开展联组学习,示范带动单位党建、高校党建、企业党建互联互动。指导街道社区建立“街道+学校+园区”“社区+院系+企业”联组学习制度,依托支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载体,统筹利用武汉大学“六一”纪念亭、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广场等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推动“三区”基层党组织共同过组织生活,着力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增进区域沟通交流。

强化资源共享

激活治理动能

用好科研资源。洪山区发布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山水星光”计划,实施成果转化加速、创新创业助力等五大行动,发布“星光科转8条”,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高予以500万元支持。大力引导产业园区与高校院所精准对接,推动惠企政策、合作项目、科研成果进园区,开展“武创荟”等科技成果转化活动9场,实施校企合作“揭榜挂帅”攻关项目19个,8个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3700余家,2024年完成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210亿元。深化农业科技产业链党建,推动辖区42家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抱团发展,创新设置“链”上企业采购销售清单,2024年签约项目706个,实现成果转化到账金额1.89亿元。

用足人才资源。举办“大学之城就业嘉年华”系列活动,以校园招聘为核心,叠加直播带岗、校企对接、职业培训三大板块,联合街道、园区、高校打造N个就业场景,通过“政策+服务+岗位”精准供给,2024年以来在辖区高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0场,服务招聘企业超1612家次,筹集就业岗位7.02万余个。策划实施“邻聚力就业超市”项目,链接高校提供网络营销、电商运营等培训课程,整合企业资源举办创业指导、就业招聘等活动,为社区居民、高校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

用活阵地资源。协调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共建高校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阵地和服务设施,统筹利用全区192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6个园区党建阵地,搭建商户联盟、创意市集、青年夜校等载体,开展惠民惠企服务300余场。关山街道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创新谷园区达成合作,在邮科院大礼堂打造近300平方米的共享式“司机之家”“职工之家”,为网约车司机提供避暑纳凉、歇脚充电、饮水就餐等服务。

强化骨干共育

汇聚工作力量

实施“社区植根”计划。依托社区、企业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社区干事189人,联合辖区高校累计选聘541名在校大学生担任社区书记助理,并引导其毕业后投身社区治理,让社区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成长锻炼的重要平台、创业实践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区社区工作者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比例达63.8%。用好“洪山地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联盟”平台,引导465支高校志愿队伍走进社区,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法律咨询、语言培训、体育教学等多样化服务,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实施“校园筑梦”计划。依托高校思想政治专业院系、党史党建研究机构,定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会工作能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策略、公文写作技巧规范等课程,常态化组织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学习深造、回炉充电。定期邀请高校学者到街道社区、企业讲授政策理论、党建案例、社区事务、经营管理等知识,助力企业发展能力和基层治理水平实现双提升。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开展“百社十年”观察项目,先后引导20余名大学生在华师大社区、名都花园社区深度驻点观察,聚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资政建议、智库报告、决策参考,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实施“下沉先锋”计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广泛发动高校党员教职工在居住地社区报到,立足专业特长和自身优势,主动认领教育、法务、医疗等服务项目,形成“红色讲师团”“法治大讲堂”“博士工作队”等特色载体。街道社区通过登门拜访、邮寄表扬信等方式,加强与高校、企业等下沉单位的沟通对接,引导各类资源向基层流动,近三年共达成服务项目400余个,共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出资支持老旧村湾改造、开设企业职工子女托管班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落地。

强化难题共解

提升服务水平

深入访需问难。发动高校、企业在职党员和退休职工担任小区楼栋长、党员中心户,通过上门入户走访、结对包保联系等方式,收集居民群众关心关切问题。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搭建玫瑰议事会、西区议事厅、春苑座谈会等各类议事平台200余个,为居民提供表达诉求、参与治理的有效路径。联合涉企职能部门、街道社区等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2024年共收集办理企业各类诉求3870件,企业满意率达98.1%。

聚力助企纾困。深化“党建引领、融合赋能”专项行动,整合集聚区综合党委成员单位和涉企职能部门资源,2024年形成综合党委“十件实事”57项和年度服务项目清单69项,开展“七助四进”服务336场,满足园区楼宇、职工群众共性个性需求。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依托“江城红领驿站”线上服务平台,推动诉求“收集—转办—处置—评价”一站式服务,对市场主体及职工群众诉求实行分类收集、分级转办、限时处置、多维评价。

办好民生实事。针对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年人上下楼难及停车难、充电难等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社区、高校、企业同题共答、难题共解。去年以来完成老旧小区加装电梯90部、增设停车位1651个、新建电动车棚368个,办成一批群众关注的好事实事。组织开展“高频问题·你我共解”,梳理16类民生共性问题的化解举措,按照可复制、可推广标准,汇编《基层治理“高频问题·社区答案”案例选编》两册,开设“社区答案·你我共学”专栏,展示为民办实事做法28期,引导街道社区互学互鉴,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中国城市报》(2025年05月19日第24版)

责任编辑:越玥
  • 治理理论
  • 大学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