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自媒体

创新趣味国史教育 丰富充实研学旅行

2025年05月26日 15:33:54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欧建雍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其初衷是让学生通过实地体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部分研学活动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偏离了教育的本质目标。国史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如何以有趣的国史教育方式融入研学活动,取代过度娱乐化现象,成为当前研学教育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通过国史研学教育,学生们可以在国史教育研学基地实地体验,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如组织者围绕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事件,设计了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历史人物,通过模拟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深入理解历史背景、人物动机和事件的影响;或设置历史谜题闯关游戏,学生需要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场所,寻找线索解开谜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国史知识。

国史研学教育既能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

国史研学教育不仅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以国史为主题的互动游戏重,学生通过协作完成各种任务,锻炼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实地观察、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就学校研学活动进行了多方走访,有趣有效的国史教育研学成为共同的期望。学生希望在研学活动中能够有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能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他们希望活动不仅有趣,还能够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家长期望国史教育研学活动能够在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教师期望通过有趣的国史教育研学活动,能够丰富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素材。

各级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国史教育进校园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趣味国史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家长和教师对研学活动教育本质的认识。学校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和研讨会,让家长和教师深入了解趣味国史教育的意义和理念、方法和效果,引导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来。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成果展示会等活动,向家长展示趣味国史教育的实践成果,增强家长对这种教育方式的认同感。

加强合作,拓宽国史教育资源渠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如与中国国史学会、各地国史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历史博物馆、文化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料、场馆、道具等资源支持。同时,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发线上虚拟研学场景,降低资源获取成本。

建设国史教育研学基地,打造研学精品路线。与权威国史研究机构合作,建设国史教育研学基地,邀请中小学校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场馆共同打造研学精品路线和精品课程,结合各研学基地的特点特质,以及所在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育,发挥铸魂育人功能。组建专业的研学路线设计团队,成员包括历史教育专家、红色教育专家、国学文化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等,共同设计科学合理、趣味性强的国史教育研学活动路线方案。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的国史教育体验场景。在国史教育研学基地、历史遗址或博物馆等场馆内,通过光影技术、音效模拟、AI智能等,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

结合学生兴趣,开发趣味研学课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开发一套系统的趣味国史教育研学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可以涵盖历史故事、文化习俗、艺术创作等多个方面,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形式,以手工制作、戏剧表演、实地考察等方式体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构建线上线下方式,建立互动式学习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式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分享的空间。在线上平台,学生可以发布自己的学习成果、历史见解,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讨论;在线下,组织小组讨论、专家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与教师、专家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强化培训,加强国史研学教育资师力量。加大对教师的国史知识和研学指导能力的培训力度,开展针对国史教育研学活动的师资培训项目,邀请历史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升教师的国史知识水平、活动组织能力和引导技巧。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作者系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

《中国城市报》(2025年05月26日第22版)

责任编辑:越玥
  • 教育
  • 旅行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