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GDP排全省第十

普洱市品牌综合实力凭何居省内前三

2025年08月04日 18:29:21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巩 静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咖啡产区。资料图为普洱咖农采摘咖啡鲜果。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摄

普洱市,这座以茶命名的城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近年来多次上榜全国地级市城市品牌指数百强榜,2024年位居全省第三。

作为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普洱以“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屹立于西南边疆,其城市品牌影响力正持续提升,不仅成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亮眼注脚,更折射出这座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中的独特探索。

从“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生态名片到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的精神传承,从茶马古道的历史回响到中老铁路贯通的时代机遇,普洱在城市品牌建设的赛道上不断突破,但其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等现实挑战,这些都成为这座边疆城市持续进阶的关键课题。

特色产业

支撑品牌差异化发展

“左手咖啡右手茶!每一样都是我的挚爱。”提到对普洱的第一印象,北京的张先生兴奋地说,“咖啡的醇厚与普洱茶的清香,令人怀念。”

茶叶、咖啡等产业不仅是普洱的传统优势产业,更是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普洱市在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普洱被誉为“世界茶源”,是普洱茶的核心产地之一。全市茶园面积达209万亩(含栽培型古茶园19万亩),居全省第一。其中,有机茶园认证面积累计达67.2万亩,获有机认证企业、面积和证书数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普洱既有大面积种植的有性系茶园,也有众多良种茶园。同时,普洱注重种质资源保护,建成云南省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34亩,收集保存2127份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景谷大白茶”还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普洱也被誉为“中国咖啡之都”,是中国咖啡核心产区。2024年产季,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达68万亩,咖啡生豆产量在5.85万吨左右,约占全国咖啡产量的半壁江山。普洱咖啡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与哥伦比亚处于同一纬度区,被称为“阿拉比卡的天堂”,其咖啡具有“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的独特风味,被国际咖啡组织认定为一类产品。目前,雀巢、星巴克、瑞幸等咖啡企业已在此布局,构建云南咖啡供应链。

除了茶叶和咖啡,普洱的特色农产品还有很多。芒果、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品质优良,口感鲜美;澳洲坚果、核桃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当地的新兴产业。此外,普洱还拥有丰富的林下资源,如野生菌、中药材等,这些特色优质农产品为普洱的品牌打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近年来,普洱在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过程中,不断加强标准化生产建设:严格按照地方标准建设规模化、现代化、良种化、标准化、安全化茶产业基地,建成标准化机采机修茶园2万亩,改造低产茶园0.5万亩;制定国内首个咖啡产品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质量要求 普洱咖啡》,发布制定地方/团体标准23项;推动生态、有机咖啡园建设,改造提升咖啡初加工厂,促进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在强化品牌培育方面,普洱组建普洱茶生产企业诚信联盟,成立景迈山、普洱山等多个普洱茶品牌企业联盟和有机茶产业联盟,制定章程和企业标准,提升产品品质和信誉。同时,积极培育企业品牌,爱伲、北归等咖啡企业品牌在国内市场逐渐崭露头角。

此外,普洱还通过举办各类茶事和咖啡节庆展会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多次成功举办中国普洱茶节、中国(普洱)国际咖啡博览会、咖啡生豆大赛等活动。

通过这些努力,普洱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取得了丰硕成果。普洱茶综合产值超390亿元,居全省第一。普洱咖啡在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2024年综合产值85.08亿元,实现三年间综合产值增长3.06倍,22万咖农人均收入突破9600元。云南普洱茶、云南小粒咖啡还入选了首批重点培育对象名单。

众多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崛起,不仅提升了普洱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优势

绘就宜居宜游城市底色

普洱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68.23%,空气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境内有哀牢山、无量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

这里气候温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土壤中富含钾、磷等多种矿物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大餐”。独特的地理气候组合,让普洱成为茶叶、咖啡等优质特色作物的理想家园。

充沛的水资源是生态优势的另一体现。澜沧江等众多河流穿境而过,水量丰沛且水质优良,不仅满足了农业灌溉需求,也维系着区域生态平衡。多样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的微气候,从低海拔的湿热河谷到高海拔的温凉山地,立体的生态系统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

普洱的生态优势蕴含着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历史超千年,生态优良,动植物多样性丰富。这里的世居民族采用“林下茶”种植方式,造就“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景观;太阳河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7.45%,夏季气温约20℃,堪称“高温豁免区”;园内有犀牛坪、嬉猿半岛等景点,游客可沿栈道徒步,与小熊猫、白犀牛等动物近距离接触,感受大自然魅力。

2024年,普洱共接待游客5433.3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29.69亿元,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思茅区作为普洱的核心区域,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2024年,思茅区接待游客量达22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0.61亿元。以康养、研学、自驾为主的高端客群纷至沓来,更有不少人选择在普洱定居。

让“生态绿”长出“产业金”

仍需创新破局

2024年,普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8.93亿元,在云南省16个州(市)中位居第十,经济总量与产业能级仍显“单薄”。具体来看,普洱市工业短板凸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在云南省内排名靠后,产业链多停留在茶叶、咖啡、林板初加工等产业,缺乏高附加值产业支撑。

品牌研究专家指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要创新发展,品牌评价指标中“创新”维度的权重也在逐年提升,谁能在工业创新研发、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率先突破,谁就能抢占下一轮区域竞速的制高点。

普洱两个字在不少外省人心中仍约等于“普洱茶”,城市整体IP缺乏爆款内容,品牌传播“出省不出圈”。而当提及云南旅游,多数外地人脑海中率先浮现大理苍山洱海的浪漫、丽江古城的古朴韵味,或是西双版纳的异域风情,鲜少主动提起普洱。

普洱虽然文旅资源丰富,拥有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茶马古道遗迹,以及多元民族文化,但资源整合度不高,缺乏高效传播。在文旅融合方面,普洱缺乏创新且有影响力的沉浸式体验项目,难以在年轻人热衷的社交平台上形成现象级传播,致使城市整体IP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文旅市场中脱颖而出。

“从思茅中心城区到各县(区)的公共交通便利度相对较差,有些路又窄又颠簸。”刚结束普洱之旅的邱鑫女士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坦言,“没办法,为了方便只能选则包车旅游。”

这样的交通困境并非个例。普洱不少景区藏于山水之间,却因“最后一公里”道路等级低、养护不足,成了游客望而却步的“拦路虎”。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交通滞后,不仅困住了外来游客的脚步,让优质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更制约了当地农特产品外销和产业升级,成为阻碍区域经济活力释放的突出瓶颈。

近年来,在云南省“3815”(指按照中长期规划,3年上台阶、8年大发展、15年大跨越)发展战略指引下,普洱第一和第三产业发展成绩亮眼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积极寻求突破,推动新兴产业稳步发展,海博思创普洱储能系统智能生产基地、深圳珈钠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北京海博思创储能等新能源企业陆续落户。

对此,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白辉建议,普洱未来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做强第二产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增加“底气”。同时,普洱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突出的生态优势,近年来已吸引不少人前来旅居,下一步需深入挖掘康养产业价值,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康养品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白辉还表示,当前普洱的城市基础设施与交通条件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应加快推进相关建设,优化居民生活环境,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此外,要深度挖掘普洱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将其与优质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为契机,着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爆款文旅IP,以此推动农文旅三产深度融合,释放产业融合新动能。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04日第09版)

责任编辑:越玥
  • 普洱茶
  • 咖啡
  • 中国云南咖啡
  • 咖啡风味
  • 农业
  • 三农
  • 种植业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