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848公里。在这片总面积约3.2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瑶族等多个民族同胞,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景观。
民族团结进步既是红河州发展的鲜明特色,更是推动其各项事业前行的强大动力。近年来,红河州坚定不移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州各项工作的主线,全力以赴创建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一幅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互嵌共融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
在红河州的校园里,一场场充满活力的交流活动正在上演。自设立“红河州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金”以来,红河州已组织3万余名各族青少年开展“石榴结籽心连心·中华民族一家亲”等系列活动。
红河州蒙自市的一所学校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所小学结对开展“书信手拉手”活动。孩子们通过书信交流,分享各自的生活、学习和民族文化,一颗颗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除了校园,在社会生活中,红河州也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积极推广各民族流动人口主动融入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建设者之家”经验。蒙自市的“建设者之家”为外来务工的各族群众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让他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同时,红河州与江苏省连云港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签订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互嵌式发展等合作协议,搭建起不同层次的互嵌协作平台,促进了各族群众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交流合作。
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工作,红河州打造“一圈两带三盟百点”示范创建格局和“1321”[1个示范联盟:以边境县城为中心,辐射边境乡镇、沿边行政村(社区);3个示范带:边境乡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9国道沿线;2个示范中心:红河州河口县、金平县边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示范中心;1个示范群:边境“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群]边境沿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长廊。全州累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5个、示范单位7个。
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民族团结示范街区,将当地的彝族、哈尼族等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发展中,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有机结合,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亮点。
文旅融合
奏响民族团结新乐章
在红河州弥勒市,群山环抱的可邑村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地,拥有370多年历史。如今,这里正以文旅融合为纽带,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篇章。
走进可邑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牌赫然醒目。村党支部书记毕辉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我们把相关教育纳入基层党组织培训,借助主题党日等活动开展学习,党员带头,带动群众。”据介绍,村里还组建多支志愿服务队,精准服务暖人心,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阿细跳月”和“阿细先基”的发源地,文化传承和传播是可邑村的重要使命。非遗传习馆里,艺人向游客传授三弦弹奏;跳月广场上,各族群众共舞……依托弥勒市城发集团、省城乡投等平台,村里开展超百场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惠及4万余人。去年,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实践团直播助力“电音火把节”,让更多人了解阿细文化。
此外,凭借高森林覆盖率,可邑村探索“农业+文化+旅游”模式,引入企业打造合作机制,吸引众多农村创客。如今,景区有10余个商家,开发20余种特色手工艺品,带动61户村民发展旅游产业,解决170余人就业问题。2024年,可邑村经济总收入达3657.83万元,人均纯收入3.4万元;旅游收入2800万元,相比2013年大幅增长。
近年来,红河州聚焦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多业态融合及服务品质提升,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文旅消费实现新增长。该州构建元阳阿者科、弥勒温泉等八大旅居产品业态,推出董宇辉打卡线、红河美食线等文旅体验线路,并借240小时过境免签利好政策,扩大中越跨境旅游联盟影响力;与同程旅行合作发放消费券,51个A级景区推出“一票畅行红河”套票,搭建“云居红河·旅居一码通”平台。
同时,红河州积极策划特色节庆活动,举办环异龙湖马拉松等赛事,以及“北京遇上红河”大学生非遗节等“非遗+旅游”活动;凭借“村长有请”活动激活文旅新消费,吸引游客参与“一日村长”等体验项目,相关话题全网播放量超5000万次。
在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景区的“开秧门”仪式上,哈尼族、彝族、傣族群众身着盛装共跳乐作舞;泸西县阿庐古洞景区推出的“民族服饰穿越游”成为新热点;傍晚时分,在蒙自市石榴庄园里,各族群众围着篝火跳起烟盒舞……“我们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旅游’行动计划,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和特色民族村寨,各族群众在文旅融合中共享发展成果。”红河州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红河州共接待游客4649.9万人次,旅游总花费461.74亿元,限额以上住宿业增速居全省首位。
经济发展
共享团结进步成果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基础。红河州建立健全产业强州机制,一体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扎实推动绿色铝精深加工等12条重点产业链集群发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红河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5.88亿元,同比增长5.5%。
在红河州个旧市的一个工业园区内,绿色铝精深加工产业正蓬勃发展着。某相关企业负责人介绍道:“我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吸纳周边各族群众就业,带动大家增收致富。”
在泸西县的田野间,连片小香葱铺就富民路,成为促增收、聚民心的纽带。全县小香葱种植面积达45万亩次(含复种),年产量113万吨,年产值35亿元。
产业的壮大,带动泸西县形成完整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各环节均创造大量岗位。云南宏升、云南天露等龙头企业,以“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众多劳动者就近就业,相关人群涵盖汉、彝、壮、回等多民族。“在‘家门口’干活,每月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生活很幸福。”彝族村民阿珍笑着说。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红河州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全州高速公路里程达115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916公里,泛亚铁路东线“复兴号”动车日夜穿行;元阳至绿春高速公路建设如火如荼,红河蒙自机场跑道主体工程完工,元阳民用机场预可研获批……交通的便捷,不仅方便了各族群众的出行,也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注入了强大动力。
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免费开放,成为各族群众休闲游憩的共同乐园;全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3%,清澈的河流、葱郁的山林勾勒出生态宜居的底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红河州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从日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居民生活更便利,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大伙儿精神更富足,再到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有志者创业更顺畅,红河州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边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1日第11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