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党建公园。
云浮市云城街道建设“15分钟党群服务圈”,打通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最后一公里”。
云浮市街道社区开设“红色书吧”,方便居民阅读学习,凝聚奋进力量。
云浮市开展“为民办实事健康送基层”活动,把党的关爱送到群众身边。
“现在我可忙得很,上午到党群服务中心锻炼、阅读、下棋、听书,中午就在长者食堂就餐,下午接放学的孙子到‘430课堂’学习,之后还可以在中心跳广场舞。”刚在云浮市新兴县城西党群服务中心参加党史课堂的居民老张感慨地说。
近年来,广东省云浮市按照“全域党建、融合发展、区域统筹”的城市党建理念,坚持“小切口办大实事”,在实体化、功能化、便民化建设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周边公共机构、服务空间、活动阵地等资源,打造群众步行15分钟内可获得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党群服务圈”,把精细化精准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党群感情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持续升温。
高标规划因地制宜
把党的服务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
“新城镇是云浮市新兴县城中心镇,常住人口18万人,流动人口就有9万人,城镇社区治理工作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尤其城西社区外来人口较多,此前区域内党组织融合不够,党群服务形式单一,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热情不高。”新兴县新城镇党委副书记梁志雄说。
为此,新城镇率先在“15分钟党群服务圈”上开题破局,把闲置的县老干部活动中心旧楼升级为高标建设的城西党群服务中心,统筹布局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创智中心、社工服务站、红色教育展厅等,把步行15分钟路程半径内的中山公园、图书馆、长者爱心食堂等周边服务场所和资源统筹纳入开放式的“党群服务圈”,集聚集成教育、发展、治理、执法等50多项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惠及周边3万多人。
党群服务是云浮市“一年一主题”抓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2018年,云浮市全市推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厅五室”标准;2019年延伸建设3000多个自然村党群服务(站);2020年推行党群服务阵地“三化”(实体化、功能化、便民化)建设;2021年出台《城市社区“15分钟党群服务圈”创建指导意见》,以“四有四优”(有科学完善的功能场室、有综合服务半径、有统一标志指示、有浓郁党建元素,优化党务、政务、公共、便民服务)推动各地高标准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各地根据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建、改、扩”提标方案,分期、分批进行提档升级,通过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圈”示范点。目前,市县镇村四级党群服务中心,县(区)级5个,镇(街)63个,村(社区)971个,市直和园区党群服务中心7个,还有个别跨区域服务的党群服务中心。
“我们不贪大求全,企业和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云城区安塘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许文生介绍,安塘街道在开展企业和群众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升级了安塘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红色教育展厅、红色书吧、党群“微积分”超市等10大功能室,还针对安塘街道石材企业“一条街”的实际,为安塘街道商会党总支部提供阵地,为辖区商协会、160多家石材企业提供议事服务场所,组织开展“助企纾困”专项活动6场,收集企业融资难、简化企业办证流程等问题53条,协调处理了5宗经济纠纷,涉及金额近760多万元。
区域统筹集聚发力
把党的力量投入网格治理最末端
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建”是基础,“用”是关键。针对山区城市基础薄弱,基层治理服务资源难统筹、力量难到底、落实难跟踪、效果难评估等问题,云浮市全面推行“四个下沉”工作法,确保“15分钟党群服务圈”建得起、管得住、用得好。
吹响“一个哨子”抓统筹,推动治理重心下移。为破解镇街“权小责大”,镇街社区无权力无精力抓治理服务的问题,云浮市率先探索镇街“六个一”改革,并以深化镇街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调整优化镇街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赋予镇街执法指挥调度权、对驻区单位人事任免建议权、党建工作考核权、财政自主权等实用管用的权力;同时,制定社区事务准入清单和禁入负面清单,严禁各职能部门转嫁任务、加挂牌子;每年划拨6000多万元党群服务经费,累计划拨3000多万元奖补经费,使镇街从“向上对口”变为“向下服务”,从“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转变。
健全“一张网格”建体系,推动基层组织下置。针对城镇化进程过快导致的党建力量“边际效应”递减问题,全市域推行“网格+清单”管理模式,在“镇街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小区(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城市党建“微网格”体系基础上,重点向城乡接合部、城中村、老旧小区、出租屋等区域扩大“网格覆盖”,清单式落实党建和治理任务,常态化开展党建底数摸排和组织建设“双同步”工作,深入开展小区党建“百日攻坚”行动、推进五好“红色物业”试点,新建住宅小区党支部36个、“小微企业党建指导站”59个,在治理网格、项目工地、车间组建党小组(党支部)2000多个,五类企业、入住千户以上小区党组织覆盖率100%,把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到城市各个角落。
配强“一支队伍”提效能,推动工作力量下放。针对城市治理“人少事多”矛盾、党群服务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出台《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从评先推优、招录提拔干部、提升工资等多维度进行职业激励,招聘557名专职“双百社工”、442名两新党建指导员,配强5700多名村(社区)“两委”干部,构建专兼职结合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如云城区安塘街道将占地2044亩的石材(转移)基地划分为25个小微网格,整合党建指导员、单位“双报到”党员、社区工作者等下沉网格报到服务,园区警情发生数同比下降10%。
健全“一套机制”管长效,推动层级资源下沉。针对街道社区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机制不全、“小马拉大车”等问题,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在全市8个街道、33个城市社区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推行党群积分制、共建协议制、村级党组织领导权话语权“四项机制”等,建立“四联四共”(联组织、联资源、联治理、联服务,共抓基层党建、共享党建资源、共办服务活动、共解社区难题)模式,把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党组织联动起来。推动市县机关单位与社区结对签订共建协议869份,124名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担任街道、社区兼职委员,365个两新组织党组织与村(社区)结对共建,有效打破单位、区域和行业之间“各自为战”的壁垒。
融合发展精准精细
把党的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
群众需求在哪里,党的阵地就建设到哪里,党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自推广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以来,云浮市各区县镇围绕群众需求精准发力、精细服务,形成了“五大课堂”、“边界宣讲”、银龄居家养老、430课堂等一批有云浮特色的党群服务品牌,服务圈正逐步成为党员群众幸福生活的“生活圈”“邻里圈”“朋友圈”。
成为党员群众学习的“第一阵地”。把发挥政治功能、承载党员教育服务作为“15分钟党群服务圈”的首要任务,作为基层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重要阵地保障。如罗定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党群服务圈根据园区务工人员较多实际,设置“红色影吧”和有声综合展馆,定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红色电影展播”活动,累计吸引6300多人次现场观看。
成为淬炼干部能力的“第一战场”。把建设“15分钟党群服务圈”作为转变作风、提升能力的重要平台,推动各类资源和力量下沉基层一线。全市30多名厅级领导干部、600多名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挂点联系镇街、社区(村)、重点企业(项目),开展“三联系”活动,协调推动“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的政策、“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的事项全面下移镇街党群服务中心;647个市县机关单位党组织、2.3万名机关党员到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双报到”,累计破解常态化疫情防控、项目建设、民生服务、营商环境优化等难点堵点问题1.2万件。
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的“第一枢纽”。全面推行三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辖区范围内区域化党建工作、社区治理、城区服务、城市管理以及其他问题进行议事协商、协调解决。如罗定市采取“组织联建”方式,引导街道社区以及相关市直机关单位等各领域党组织实行跨领域、跨层级联建共建,有效解决了120多个如私搭违建、占道经营等城区治理“老大难”问题;郁南县都城镇建立“交办—处理—反馈—回访”问题处理闭环工作机制,将22个“双报到”单位及451个在职党员安排到党群服务圈各网格参与网格治理,累计排查处理各类安全隐患、矛盾纠纷400多起。
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第一桥梁”。聚焦扶贫、救孤、恤病、助残、助学等领域,借助15分钟党群服务半径,建立“我带头、跟我上”“五个有我”等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载体,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做好政策解读、矛盾化解、排忧解难等工作,形成社区银龄居家养老及“四点半课堂”“阳光微心愿”“长者食堂”等特色服务品牌。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的扶残助残行动中,先后对全市17.6万残疾人进行登记造册、鉴定评级,残疾人持证率达58.37%,评残办证率位居全省第一,“三个一”经验做法得到了全国残联领导的批示表扬。(图片由云浮市委组织部提供)
点评
打造群众身边的“温馨家园”
■徐月高
党群服务中心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领导基层治理、增强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近年来,广东省云浮市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建强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着眼山区城市特点,按照“15分钟服务圈”要求,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党群服务圈”,为党员群众提供了优质服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
一是抓统筹,确保全域覆盖。要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相融合,树立“一张网格”一盘棋的思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党群服务圈。云浮市坚持纵横结合,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开展党群服务提供组织保证;深化镇街管理体制改革,为镇街和社区赋能减负,使镇街职能变“向上对口”为“向下服务”。同时,按照县(区)、镇(街)、村(社区)、市直和园区等层级设立党群服务中心,并向下延伸在自然村设立党群服务点。实践表明,深入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统筹全域打造党群服务圈,有利于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党员群众的服务需求。
二是建机制,完善运行体系。加强规范化建设,是打造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党群服务圈、提高党群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只有着眼于实体化、功能化、便民化,才能有力保障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水平,从而建设好党群服务圈。
打造好党群服务圈,“建”是基础,“用”是关键,其核心是发挥功能,为此必须完善运行机制。在“建”的方面,云浮市全面推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厅五室”标准,出台《城市社区15分钟党群服务圈创建指导意见》,明确“四有四优”标准,实现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结合。在“用”的方面,云浮市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实行“四个下沉”工作法,做到了基层组织下置、治理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放、层级资源下沉,使党群服务做到了有场所、有队伍、有经费、有机制。由于坚持了“建”和“用”并举、以用为本,云浮市党群服务中心和服务圈才得以高质量高标准运行。
三是重整合,实现资源集约。党群服务圈要更好发挥党群服务作用,必须整合资源,推动党群服务综合化集约化。要综合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因素,积极整合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等资源,创新推行“一窗式”“一站式”等服务举措,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便利服务。云浮市坚持“全域党建、融合发展、区域统筹”理念,注重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周边公共机构、服务空间、活动阵地等资源,集聚党务、政务、公共和便民服务以及志愿服务,内容覆盖民生、发展、治理、执法等。同时,还建立了“四联四共机制”,实现了各种资源的联动集成。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打破资源壁垒、促进资源整合,云浮市的党群服务圈得以建成为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连心桥”,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好评。(作者系中国组织人事报社总编辑)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2月14日 第24-25 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