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湿地包围的额尔古纳市。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凭借着有效的生态保护、宜居的生态环境、蓬勃的生态产业、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先后获得“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中国北疆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并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试点。如此丰厚的旅游资源,众多荣誉称号的取得,离不开额尔古纳市的科学规划和对城市发展定位的谋篇布局。
持续不断做绿色“加法”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额尔古纳市在城市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打底,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把好山好水融入城市,形成处处可见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和谐相融景象。该市坚持还地于民、还景于民,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景观绿地。见缝插针增建“口袋”公园,改造街头游园,进一步提高了群众游园舒适度和满意度,使城市融入自然,让“推窗见绿、出门游园”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现实场景。
持之以恒做污染“减法”
额尔古纳市扎实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营造山青水绿天蓝的生态环境。该市投资2.9亿元建设集环保、节能、降耗的热电联产工程项目,项目采用目前国内热电的最新成果和理念优化设计,运用了新技术和新工艺,项目的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均按照超净排放设计,排放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项目将于今年投入使用。届时,该市城市不仅供热质量能得到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也将得到明显提升。近年来,该市累计投入生态保护建设资金7亿元,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32个,保持了森林、草原、湿地、河流完好的生态底色。围绕“生态环保,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市域内9个A级景区所有景区观光栈道和游步道建设均依地势而建,保障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不被破坏,并引入生态保护监测设施、建立围栏,修建生态厕所、景区生态路和生态廊道。该市持续不断做绿色的“加法”,做污染的“减法”,既筑牢生态屏障,又削减污染,逐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额尔古纳市坚持“修修补补也是一种政治品德”的理念,推动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修复自然生态,修补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大对湿地和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促进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高度融合,建设全区旅游名城。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筋骨,城市创建只有在“强筋骨”的前提下,先树其“型”才能慧其“智”。
城市一角。
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投入资金4.2亿元,相继实施了中心城区老旧小区、老旧道路、城市管网、城市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及市政设施改造工程,解决了百姓出行难、如厕难、停车难、供热难、排水难等一批急难愁盼问题,使城市功能逐渐完善,城市更加干净整洁,出行更加便利,处处彰显着文明和美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给市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比比皆是,一件件民生好事实事,温暖了民心、凝聚了力量,为城市长足发展攒足后劲。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额尔古纳市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也是呼伦贝尔旅游黄金线路中的重要一站,每年游客接待量达到500万人次。在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同时,该市将旅游沿线环境卫生整治与文明城卫生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相结合,整合全市力量,出重拳解决多年来影响该市旅游形象的难题和顽疾,市域内所有的乡镇、村屯和旅游景点景区以及旅游沿线环境卫生“死角”和“盲点”得到了彻底根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如今,额尔古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加清新,盎然绿色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为旅游业蓄满力量。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