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它是民间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2000多年的传承,流派纷呈,各具特色。鲁南皮影源于枣庄市山亭区,至今已传承百余年。“一口述说千古事,两手对舞百万兵”,鲁南皮影在三大流派中保存数量最多、演出场次最多,被誉为“最具活力的代表”。
在枣庄市山亭区邢山顶村,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皮影戏班,班主名叫邢如雨,今年64岁,从小便开始学习祖传民间皮影戏,熟练掌握了表现技术和皮影制作。16岁学成便开始走村串乡,常年表演。“半张人脸,收尽忠奸贤恶;一张牛皮,道尽喜怒哀乐”。伴随着淳朴的唱腔,在夜色里回旋,淡淡的灯影里,一个个精灵似的皮影人物,在幕布后上演着一个又一个尘间悲欢离合的动人传说……
本应在2009年退休,因为山区偏僻路远,没有新老师来这里,自己不能眼看着孩子要步行到十里地以外的小学去读书……邢如雨不顾家人的反对,主动找到教委领导和村领导。正为没有教师发愁的领导可高兴坏了,留下来一干就是四年,吃在学校,住在学校,和孩子们如同父子一般,却没要过分文。
正式退休之后,凭着自己的文化和一腔热情,邢如雨又在华东村自发办起了学前班。没有老师,他就自己教;没有教具,他就自己弄;没有桌椅,他就从家里搬……邢如雨不但教孩子们文化课,还继续开设了皮影课堂,教孩子们皮影戏。
近年来,他用皮影表演方式创作新作品,用通俗的语言,结合时代发展,以戏育人,宣传党的好政策、倡导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先后编写了《党的政策实在好》《祖国变化神人惊》《孙大圣游祖国》《二十四孝》等等剧目,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在学校、福利院、农村、景区义务演出百多场次,深受群众欢迎,被当地孩子亲切的称为“皮影戏”爷爷。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