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滚动大图

限定“皮肤”已上线 北京雨燕和古建筑的适配度拉满了

2025年04月19日 18:01:40 来源:央视新闻

眼下正值候鸟迁徙高峰期,每年2月,当南半球夏季结束,春风尚未抵达北半球,北京雨燕已从非洲南部启程,开始这场跨越万里的生命远征。

迁徙伊始,它们首先飞抵刚果盆地东部,在这片丰饶的雨林地带休整近一个月,积蓄能量。3月下旬,雨燕再度启航,向北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滚滚热浪,4月初飞越红海,离开非洲大陆。此后,它们几乎不停歇地连续飞行,穿越阿拉伯半岛的荒漠与中亚的山脉,最终在4月中旬准时抵达北京。这场长达1.6万公里的旅程,跨越两大洲,历经沙漠、海洋与高山的考验。雨燕以惊人的耐力完成最后冲刺,如约回归古都的檐下。北京雨燕的归来,不仅带来春天的讯息,更书写着生命最顽强的诗篇。

你知道北京雨燕吗?

年年岁岁,如约而归,作为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北京雨燕也是北京城的“原住民”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北京雨燕的关注和保护力度持续提升,北京雨燕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生态和文化符号。北京雨燕有何特别之处,在人们心中,雨燕又承载了怎样的记忆和情感呢?

记者:您知道北京雨燕吗?

观鸟爱好者 张君喜:知道,在颐和园有好多。

市民 李慧荣:听说过,有吉祥物就是雨燕。我感觉它好像在古建筑亭子底下、廊子底下筑窝。

鸟类环志志愿者 张传辉:不仅远远看过,我还摸过。全身覆盖着羽毛,腹部有绒毛,是可爱的小动物。

记者:对雨燕有什么样的印象?

市民 孟小丽:好像就是北京的一个象征。

鸟类环志志愿者 张传辉:以北京命名的物种是非常少的,北京雨燕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它对北京还是有特殊意义的。

市民 孟小丽:在网上看到的,说它飞到南非。我觉得那么远,它还能飞过去真不简单。

记者:雨燕跟其他燕子有什么不一样?

观鸟爱好者 张君喜:这种燕子很少落地,它飞出来以后直接进窝,然后直接飞出来,很少在地面上看见它。

颐和园工作人员 黄璐琪:它的样子是萌萌的,而且由于它特殊的脚趾形态和镰刀状的翅膀,也让它具备了超强的飞行能力,我们都叫它永不落地的鸟。

观鸟爱好者 张君喜:它迁徙可远了,它要往北飞到西伯利亚,然后再往西亚飞,再向南飞,飞到非洲再飞回来。

记者:给您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观鸟爱好者 张君喜:挺震撼的,它这迁徙的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现在已经开始修建窝了,5月中旬就有小鸟了。

鸟类环志志愿者 张传辉:就像老朋友一样,每年都在北京等着它回来。每年3月底4月初我们就开始数,在颐和园第一只雨燕回来了,然后一周一周看着数量逐渐增多。

北京雨燕陆续抵达北京

将停留约4个月

这几天,已经有爱鸟人士观测到了北京雨燕的身影,它们将在北京停留约4个月的时间,在这几个月里,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筑巢、产卵和育雏。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发现它们的巢穴。抵达北京后的雨燕都把家安在了哪里呢?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园林科技科科长 赵晓燕:雨燕的爪的几个趾都是朝前的,还有一个是侧方的,它很难在平地上起飞,它只能在高处,通过往下滑翔来起飞。因为这样的特点,北京雨燕一般都在悬崖绝壁上,尤其是古建筑这种区域筑巢。

专家介绍,古建筑中飞檐、椽梁之间形成的狭小隐蔽的空间,成为北京雨燕得天独厚的筑巢地。颐和园因古建众多,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这里也成为北京雨燕的最佳观测地之一。

总台记者 赵学真:颐和园的廓如亭是我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占地380多平方米,高度有4.2米。在这里,每年都能观测到200多只雨燕。在高大开阔的屋顶内部采用了复杂的木质结构,雨燕的窝巢就藏在这些椽梁之间的缝隙里。

廓如亭相对独立的构造,让这里成为近年来北京鸟类环志站组织专家和志愿者研究北京雨燕的主要阵地。而随着整体生态环境的提升,如今漫步在颐和园西堤,多座桥亭建筑周围,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雨燕的身影。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园林科技科科长 赵晓燕:随着颐和园团城湖水源地的保护,更多的生物种类在颐和园里生机勃勃地呈现出来,雨燕也成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昆明湖上,万寿山区域有大量各种各样的园林植物、花卉,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所以有大量昆虫可以作为雨燕的食材,它在这里又有吃又有住,温饱问题都解决了,它就会在这里繁殖后代。

环志设备升级

让我们越来越了解北京雨燕

鸟类环志是研究候鸟迁徙路线和迁徙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人员就开始在颐和园廓如亭开展雨燕环志工作。目前,一年一度的雨燕环志工作正在筹备中。近年来,针对雨燕的环志研究成果如何?环志的设备又有了怎样的新升级呢?

雨燕环志是通过给雨燕佩戴金属脚环、光敏定位器或卫星追踪器,对雨燕的迁徙路线、生命周期和种群特征等信息进行追踪的方式,一般在每年的5到6月份进行。

据了解,环志工作分为布网捕捉、测量身体数据、佩戴脚环与放飞四个步骤。在传统的环志工作中,通常是为雨燕佩戴具有编号信息的金属脚环,在回收时,研究者可根据编号信息了解鸟类的环志地点、时间,进而推测出鸟类的种群数量变化、寿命、回巢率等信息。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副主任 田恒玖:比如我环到了一只10年前环志的雨燕,就能知道这个雨燕的寿命可能至少10年了。我们现在环志的雨燕年龄最大的应该是13年,通过环号的记录倒推它的信息。

为了获取更多有效数据,研究者在传统金属脚环的基础上,通过为雨燕佩戴光敏定位器,逐步“破解”了雨燕的迁徙路线。近年来,工作人员又在环志工作中引入了卫星追踪器,进一步提升了追踪雨燕的精准度。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副主任 田恒玖:光敏定位器可能获取点位的间隔时间比较长,它可能是以天为单位,而卫星追踪器可以进行人工设置,获取点位的时间能以小时为单位,这样获取的点位更多、更精准。

据了解,在颐和园廓如亭通过环志方法研究的雨燕个体中,被重新捕获回收的比例稳定保持在30%以上,这表明了北京雨燕对这一繁殖地表现出了较高的忠诚度。下一步,付建平所在的研究团队还将继续获取更多的雨燕样本,针对雨燕迁徙行为进行更多维度的研究。

中国观鸟会环志志愿者 付建平:样本量越多信息就越准确,比如它在什么情况下是在某地停留的,或在什么情况下到了它的越冬地,每一只鸟在什么情况下是开始往回走的……还能读取到更多相关研究的信息。

责任编辑:越玥
  • 雨燕
  • 颐和园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