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特色

贵州省毕节市:文旅促“三交”民族大融合根深叶茂

2025年08月05日 21:30:43

8月2日,“多彩非遗·魅力毕节”民族非遗大巡游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盛大举行,1200余名演员组成的10支方队踏歌而行,2.8公里的街道化作流动的文化长河。

图片3.png

这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巡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是各县区共同串联起毕节市“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丽图景。

当“阳光威宁·浪漫草海”的口号在街头回荡,撮泰吉古老表演瞬间唤醒了人们对文明源头的记忆。

表演者们以质朴而有力的动作,演绎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对丰收的祈愿,更传递着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集体智慧。

草海湿地如一块蓝宝石镶嵌在高原之上,不仅滋养着鱼虾鸥鸟,更孕育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

图片4.png

巡游中的表演正是这种融合的缩影,它既保留着古老的文化基因,又吸纳了周边地域的生活智慧,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草海之畔,各族群众共同守护着这片高原明珠,早已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默契刻进血脉。

当表演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威宁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前行的生动写照。

“乌江秘境·花都黔西”的方阵登场时,金钱棍清脆声响与花灯戏曲的婉转旋律交织成动人乐章。

图片5.png

表演者们手持道具,在行进中完成流畅的队形变换,一招一式既有乡土的质朴,又有艺术的灵动。乌江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更连接各族群众的心。

巡游中,黔西方阵的表演恰是这种融合的绝佳诠释,金钱棍的节奏里能听出劳作的铿锵,花灯的舞步中藏着生活的喜悦,戏曲的唱腔里裹着乡音的温暖。

“百里画廊”黔西的文化魅力正源于各族群众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让每条文化支流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

威宁与黔西的精彩展演,只是毕节民族大融合的缩影。

巡游中,织金县“宝桢故里 洞天织金”的方阵里,欢快的歌舞与独特的器乐轮番上演,是各族群众共庆佳节的欢腾。

图片6.png

大方县“奢香故里·古彝圣地·美丽大方”的展演中,精美的漆器工艺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在刻刀与颜料的流转间,藏着不同技艺的交流互鉴。

七星关区“避暑养生地 长寿七星关”的方阵里,展现着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的蓬勃生机。

图片7.png

赫章县“神秘夜郎·阿西里西”的表演中,传统舞蹈与古老文化元素相得益彰,凝结着对共同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各县区,都有拿得出手的压轴文旅主题,10支方队以“一县一口号”的形式,共同勾勒出毕节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

图片8.png

最后出场的“洞天福地·花海毕节”主题花车,巧妙融合百里杜鹃、织金洞等地域符号与各族文化元素,演员们手持特色道具,向八方宾朋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包容与热情,这不仅是对自然馈赠的赞美,更是对“共同家园”的集体认同。

图片9.png

毕节的文旅促“三交”民族大融合,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点点滴滴。

巡游中3辆主题花车串联起2.8公里的文化长廊,毕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心手相牵、砥砺前行的“三交”共生史。

从威宁草海的鸥鸟翔集,到黔西乌江的碧波荡漾;从织金洞天的钟乳凝华,到大方漆器的流光溢彩,毕节用实践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植于共同生活的沃土,在守望相助中枝繁叶茂。

图片10.png

当巡游的欢呼声渐渐散去,留在人们心中的,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感悟。

在毕节这片热土上,各族儿女早已如同山间的林木,根连根、肩并肩,共同守护着家园的葱茏,共同书写着团结奋进的新篇章。

“民族大融合的种子,早已在毕节的山水间深深扎根。”人群中,一位游人这样说道。它在非遗传承中汲取养分,在日常相处中沐浴阳光,在携手发展中茁壮成长,最终长成庇佑各族群众的参天大树。

图片11.png

这棵大树的年轮里,刻着毕节的过去,也预示着更光明的未来。

在这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景,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信仰,更是毕节向世界展示的最美风景。(采写/摄影:郭翰 胡静)

责任编辑:王祥宇
  • 毕节
  • 黔西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