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青少年继承

青少年应担当起继承大运河文化的重任

2025年08月08日 20:32:47

蜿蜒三千里的京杭大运河,承载着两千余年的文明记忆。从春秋吴国开凿的邗沟,到隋唐贯通南北的漕运命脉,再到明清“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繁华盛景,这条人工河流始终是中华文明的血脉纽带。它不仅见证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更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基因。在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今天,青少年理应挺立潮头,成为大运河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图片1.png

一、读懂历史:以数据与细节触摸大运河的文明厚度

大运河全长约2700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工程。其开凿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但真正形成南北贯通格局的是隋炀帝时期。据史料记载,隋朝为开凿大运河,征调民工百万余人,历时六年完成通济渠(洛阳至淮河段)和永济渠(洛阳至涿郡段),形成了连接南北的运输大动脉。到了元代,郭守敬主持改造运河,将北京与杭州直接连通,使大运河成为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年运输量最高达600万石粮食,相当于当时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涌现出数十座商业重镇,如扬州、苏州、临清等,仅清代漕运总督衙门所在地淮安,就曾拥有“运河之都”的美誉,其漕运税收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图片2.png

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动人的历史细节:明代治河名臣潘季驯在黄河与运河交汇处独创“束水攻沙法”,用堤坝束水冲沙,保障航道畅通;清乾隆年间,为确保漕粮运输,朝廷在运河沿线设立177处粮仓,形成庞大的物流体系。青少年唯有读懂这些数字与故事,才能理解大运河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维系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生命线。

二、创新传承:用科技与创意激活千年文脉

在数字时代,青少年正以创新思维为大运河文化注入新活力。浙江大学的“运河数字记忆”团队开发了全球首个大运河全流域三维数字平台,通过卫星遥感、激光扫描等技术,将沿线8省市1500余处遗产点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场景。游客只需轻触屏幕,便能“穿越”回元大都的积水潭码头,目睹漕船云集的盛景。苏州中学的“运河非遗少年说”项目更值得称道:00后学生通过短视频平台,用说唱、动画等形式解读苏绣、评弹等非遗技艺,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次。

图片3.png

这些案例证明,文化传承不是机械复刻,而是要在保留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当青少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既能让古老文化焕发青春,也能在创新实践中完成自我身份的确认。

三、文化自信:从运河精神看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开放

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更是世界文明的奇迹。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时,其遗产区涵盖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遗产点58处,缓冲区长度1902公里,成为全球首个以“线性活态文化遗产”成功申遗的项目。这条运河与万里长城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双重符号:长城象征刚毅的防御,大运河则代表流动的开放。

图片4.png

青少年在传承中应深刻理解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例如,运河沿岸的扬州,自唐代起就是胡商云集的国际贸易港,波斯商人的琉璃器皿、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在此与中华文化交融;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沿运河传播科学知识,而中国的丝绸、瓷器则通过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走向世界。这种“兼容南北、汇通中外”的气度,正是当代青少年面对全球化应有的文化自信。

四、责任与行动:在实践中学做运河文化的守护者

传承大运河文化,需要青少年从身边做起。在杭州,中学生环保社团定期监测运河水质,开发“智能水质监测APP”,数据直接对接环保部门;在山东台儿庄,青少年志愿者参与修复古运河闸口,用3D打印技术还原明代斗门结构;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学生讲解员用中英双语为国际游客讲述运河故事,年服务人次超20万。

图片5.png

更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某重点中学学生团队历时两年完成《运河沿线古镇活化调研报告》,提出“文旅融合+社区参与”的古镇保护模式,被地方政府采纳并推广。这些实践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更培养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让青春与千年运河共奔流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时代责任落在青年肩头。从参与运河沿岸的生态保护,到创作传播运河文化的文艺作品;从研读运河典籍的学术探索,到设计运河旅游的创新实践——青少年传承大运河文化的路径丰富多样。当每个年轻人都成为文明的火炬手,千年文脉必将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交代,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大运河的未来,正在青少年的手中续写新的篇章。

千年运河文脉永续,青年担纲时代重任。在中国城市文商旅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与推动下,青少年传承大运河文化或将拥有更加多元而有力的支撑平台。

中国城市文商旅专业委员会将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为青少年参与运河文化传承提供系统性指引。专委会下一步计划研讨并组织发起《运河沿岸生态保护志愿者行动》,扶持引导运河主题文艺创作与传播。继而计划开展系列运河典籍研读与学术交流活动,为青少年从了解运河到熟悉运河,进而传承运河精神做出努力。为青少年们铺设丰富多样的传承路径,将热情的个体行动凝聚为蓬勃的集体力量。

图片8.png

当每个年轻人在专委会搭建的桥梁和专业指导下,成为文明薪火相传的使者,千年运河的文脉必将迸发出更璀璨的时代光芒。这不仅是对厚重历史的深情致敬与务实回应,更是通过青少年的创造力,对未来承诺的生动兑现。

中国城市文商旅专业委员会持续凝聚智慧与资源,致力于激活运河文化生命力,而其最终指向,是赋能广大青少年,在大运河这篇流淌的史书上,亲手书写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篇章。青少年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大运河的未来,正由无数青年们接力向前。

责任编辑:王祥宇
  • 大运河
  • 青少年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