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政策要求,响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北京科技大学遗韵新绎社会调研实践团奔赴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开展为期14天的实践活动。团队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核心理念,在田野间探寻非遗传承密码,用青春力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助力阜阳非遗与文旅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政策落地:在对话中探寻融合路径
实践团开篇即与阜阳市、颍上县两级团委,颍上县文旅体局展开深度座谈,深入了解当地在引导青年参与非遗传承方面的举措,探讨如何将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转化为非遗传播阵地。
围绕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实践团与八里河景区负责人、安徽管子文旅集团负责人分别探讨“非遗+旅游”的在地化实践路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通过文旅融合激活文化和旅游空间。
薪火相传:构建青年传承的实践体系
图为实践团参加第二课堂授牌仪式。颍上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摄
7月24日,北京科技大学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基地在颍上县曲艺协会揭牌,基地成立直指非遗传承人才断层问题。随后五天,团队跟随琴书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志侠系统研习技艺,在小八板、小五板的唱调中体悟传承的分量。正如颍上剪纸传承人李明莉将技艺融入日常教学的探索,唯有更多“非遗+”模式的落地,才会使古老技艺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向省级非遗传承人学习琴书。李佳轩摄
创新转化:从田野实践到未来行动
实践期间,团队既了解了陶传丰泥人“在地文化+文创开发”的转型尝试,也记录了曲艺社在坚守传统与适应现代审美之间的平衡探索。在此灵感的启发下,小队打造了颍上县非遗网页,通过数字平台解构传统技艺,让剪纸的镂空艺术、泥人的捏塑技巧在年轻群体中产生共鸣。
图为实践团参观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李佳轩摄
遗韵新绎实践团以线上系列推文解码非遗技艺,用创意短视频呈现琴书与流行的碰撞、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当青春创意遇上传统智慧,当政策指引对接田野实践,非遗传承正在颍淮大地上书写新的篇章。(北京科技大学解码中国式现代化遗韵新绎社会调研实践团)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