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城市报 > 新闻动态

以乐为媒,铸魂育人

一位深圳音乐教师的“开学第一课”

2025年09月08日 18:58:07

在新学期的开端,深圳音乐教师郭贤颖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思政”,开启“开学第一课”,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艺术熏陶。本节课以“读书、立德、笃行、求新”为精神引领,通过音乐与历史的深度融合,展现了深圳音乐教师卓越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思政育人情怀。

图片1.png

以乐串史:让红歌成为“会说话的历史”

红色歌曲,即与共产党、共产主义运动相关的“红歌”,兼具政治性、艺术性与思想性,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其发展贯穿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关键时期:

•抗战时期:红歌成为救亡图存的“号角”。《松花江上》以壮烈低回的曲调唤醒民族斗志,《义勇军进行曲》凝聚起全民抗战的决心,《团结就是力量》《游击队歌》则记录了军民同心反抗侵略的历程;《黄河大合唱》更以八大乐章,展现黄河儿女的坚韧与抗争,成为不朽的音乐史诗。

•建设时期:红歌传递着奋斗与感恩的情怀。《东方红》唱响对党的拥护,《我的祖国》歌颂志愿军的英雄气概,《翻身农奴把歌唱》记录西藏民主改革后农奴的新生,《我和我的祖国》则以细腻旋律,表达普通人对祖国的深情依恋。

•新时代:红歌注入青春力量。《少年中国说》以“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诠释红色精神的传承;《星辰大海》则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连,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远大志向。

图片2.png

历史真相:光影背后的勇气与坚守

为了让红色精神更易被青少年接纳,郭贤颖巧妙融合“音乐、电影、真实史实”,打造沉浸式的教学场景。

她以电影《南京照相馆》为切入点,先播放片段中“百姓用生命守护日军暴行底片”的情节,再引入15岁学徒罗瑾、学生吴旋“接力保存南京大屠杀罪证相册”的真实故事——当学生被“暗房里的血证”“佛像下的守护”打动时,她适时切入《松花江上》的旋律,让“勿忘国耻”的情感在音乐与故事的双重冲击下自然升温。

课堂上,她展示了相册原件的史料图片、南京审判战犯法庭上“京字第一号证据”的记录,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若你是罗瑾,会如何守护真相”。这种“故事铺垫+音乐烘托+互动思考”的设计,没有生硬的说教,却让“铭记历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悄然扎根。

这背后,是郭贤颖对“教学素材整合”的精准把控——她深知青少年“以情动人”的认知特点,用多元素材搭建起“情感共鸣桥”,让思政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图片3.png

当代担当:从历史中汲取成长力量

课程直面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谎言,也明确了中国与青少年的回应:国家建立南京大屠杀档案库、设立国家公祭日,而学生可组织“历史真相守护团”,通过短视频、漫画传播真实历史。同时,课程更将历史精神与学生成长结合,提出具体行动方向:

•守护学习中的“真相”:拒绝考试作弊、抄作业,直面薄弱学科,重视错题本,独立思考不盲从,真实记录学习时间,接纳并合理处理情绪,以诚实态度对待学习与自我。

•践行班级里的“团结”:遵守师生共创的班级公约,共同设定并攻坚班级目标,建立“共享库”分享资源,从“我”到“我们”,打造成长共同体。

•厚植心中的“家国情怀”:认真学习历史以树立正确史观,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遵守校规校纪、关心集体,关注国家大事,让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同频。

图片4.png

郭贤颖老师说:“我的初衷便是为孩子们的心灵‘排兵布阵’,让爱国成为最坚实的‘精神装备’。 我不只是想教会他们识谱唱歌,更希望他们能拥有文化的自信、历史的观照和家国的情怀。”当爱国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段段可聆听、可共鸣、可热泪盈眶的旋律时,它便真正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了。

图片5.png

历史的价值不在于封存,而在于照亮未来。这堂“开学第一课”,以红色旋律唤醒记忆,以历史真相坚定信仰。愿每一位青少年都能成为“真相的显影师”,在时代的相纸上,书写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以史为鉴、自强不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奔跑。

责任编辑:朱兵
  • 开学第一课
  • 音乐
  • 南京大屠杀
  • 艺术
  • 红歌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