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借鉴海外经验集聚产业力量发展牧场生态

2021年04月27日 20:01:10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王楠

近年来,我国鲜奶进口贸易发展势头迅猛,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是消费者对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牛奶烘干制作成奶粉的过程中,很多活性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会随之消失。”长期从事奶制品生产的北京诺芒底一九零五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军介绍说。

由于早期的冷链储运和鲜奶包装技术相对落后,进口鲜奶制品无法实现长途运输。“近10年,UHT牛奶消毒包装储运技术突飞猛进,真空密封包装和高温瞬间灭菌技术可以让鲜奶在不被破坏营养成分的同时,实现12个月的保鲜度,这也被业内称为全脂灭菌乳UHT液态奶。”曹军说。

包装技术的革新为进口鲜奶销量提升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在乳业专委会发布的《中国乳制品进口情况报告》中提到,2019年,进口牛奶数量89.1万吨,同比增长32.3%;金额11.0亿美元,同比增长20.7%。

不少奶业从业者认为,提高国内产业基础和技术需要学习国外经验。“因为我国奶业发展历史相对欧洲地区起步较晚,要后来居上就得结合政策背景、产业特征学以致用。”曹军认为。

据悉,全球牧场较为集中的欧洲,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处处是百年牧场。“借鉴与学习国外奶牛养殖先进经验,首先应从养殖模式和牧场管理着手。”法中交流促进会会长亚丁常年考察中法牧场养殖及牛奶制作产业,他告诉记者,法国奶农很早就建立了生态循环牧场并代代相传至今。

在亚丁看来,此前中国奶牛的养殖环境和模式是一道硬伤。他发现,一些国内“牧场”缺少牧草,感觉更像面积很大的牛栏。“牛采用饲料喂养方式将造成很多后续问题,如饲料运输储存、人工喂养成本过高,再加上密集的牛群在封闭空间

里害怕生病,需定期打各种防疫针和抗生素,以防牛得乳腺炎。”亚丁说,“但打过药的牛,产出的奶肯定会有药物残留,这影响了牛奶的纯度,并很难制作出精细的配方奶。”

“国内许多荒山荒地都存在大量发展生态牧场奶业的空间,这些地域由于缺水、盐碱、临海等缘故,并不适合种粮,但却适合建设生态循环牧场,发展开放式养殖业。”亚丁表示,建设生态牧场的关键在于7到9种的生态牧草混种技术,由豆科、葵科、禾科等组成,豆科吸收空气中80%的氮产生根瘤菌供给禾科,以此循环喂养奶牛。奶牛长期在户外散养可规避很多传染病,大量减少防疫抗生素的使用,不但节约养殖成本,还避免了牛奶中残留物质。“所以,打造优质的生态牧场才能产出好的牛奶制品。”

此外,牛由于生理缘故,没有上门齿,不能啃咬,只能吃嫩草。“它们吃草时只能用舌尖将草叶卷入口腔。”亚丁解释,“草一旦长高变成纤维,牛便无法入口。而恰恰嫩草在10—15公分时蛋白质含量最高,这便直接提高了牛奶的品质。但如果牛不是完全吃鲜嫩的草,而是吃混杂了干草、豆粕的饲料,这种牛产出的奶自然不含天然蛋白质。”

责任编辑:李彤彤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