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四川省内江市:老工业城市的红色基因与传承

2021年05月18日 09:04:40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通讯员 刘小玲

内江市小学生在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聆听红色故事。

图片由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提供

位于四川省内江市的圣灯山上,松柏苍翠,墙灰瓦青,宁静清幽,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矗立于此。

这里,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天然气工业气矿——隆昌气矿,是我国天然气生产炭黑的摇篮。这里,留下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平唯一视察石油企业的足迹,也留下了罕见的蹲姿视察记录照片。

如今,“隆昌气矿旧址”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工业遗产”。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曾是隆昌气矿炭黑工人的吴德尧老人也不时来到这里,重温那段与毛主席有关的红色记忆。

隆昌气矿

见证内江工业红色历史

“当时下着毛毛雨,我们正在吃晚饭,做梦都没想到毛主席会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干活都更有劲了!”今年已88岁高龄的吴德尧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毛主席为何会来到这里?这不得不从内江市悠久的天然气生产历史说起。在隆昌市的圣灯山,建国后四川盆地开钻的第一口气井隆1井、第一口二叠系专层井隆10井都诞生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设自己的石油工业,成为万分迫切的任务。据记载,1950年,四川油气田生产天然气646.1万立方米,其中圣灯山气田就生产了616.8万立方米,超过全省总产量的95%。那时,内江市丰富的天然气,一方面用于合成原油,另一方面,国家计划用于生产中国急缺的炭黑。

“1950年,隆昌炭黑厂筹建;次年,中国第一套国产天然气槽法炭黑装置就在圣灯山建成。”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馆长张世云介绍,当时,被誉为工业“黑金”的炭黑完全依靠进口,为了打破国外的封锁禁运,中央决定利用圣灯山气田的天然气秘密试制炭黑。“圣灯牌”炭黑的成功生产,打破了国外的封锁,实现了完全凭借自己力量生产出世界同等水平的炭黑产品,在新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此时,隆昌炭黑厂气矿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先后迎来了毛泽东、朱德、邓小平、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视察。

1958年3月27日,春雨霏霏,刚刚参加完成都会议的毛泽东主席冒雨来到隆昌气矿。听说毛主席来了,原隆昌气矿工人王大芬和几名工人一口气冲上了山顶的招待所,趴在休息室往外看。更让王大芬激动的是,毛主席叫大家进去,并与他们一一握手。“帽子上有雨水,灰色的大衣,穿一双旧皮鞋,擦得很亮。”毛主席给大家留下的是和蔼而纯朴的印象。

短暂与工人交谈后,毛主席前往生产车间视察。在21号火房前,毛主席撩起大衣,蹲在工人们中间,从火孔聚精会神地观察……他对眼前新中国第一套国产天然气槽法炭黑装置非常上心,隆昌气矿由此成为毛主席生平唯一视察过的石油单位。毛主席视察过的这一车间,被命名为“327车间”,21号火房也被誉为“最光荣的火房”。

巍巍圣灯山上,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永远铭记着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内江人民和油气工业的关怀与厚望。1996年,修建纪念馆时,吴德尧还把当年在炭黑车间作业的一些工具贡献出来,作为原件展览。

据了解,开馆25年以来,这里已成为隆昌市及周边地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石油精神”再教育基地,共接待参观人数十万人次。

孕育独具特色的

内江工业红色基因

在百年历史中,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内江市的工业文明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内江工业红色基因。

位于内江市威远县的川威集团被誉为“四川冶金工业鼻祖”,其前身是始建于1929年的威远钢铁厂。据川威集团从事宣传工作的伍万华介绍,在抗战时期,这里曾研制过火药,制造过仿德手枪和枪械修理等。除此以外,当时为了早日打败日本侵略者,内江市的工人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加班加点,努力生产,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食糖、酒精和军需物资。81岁的老工人刘祚华介绍,内江地区种甘蔗炼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曾经,糖业一度成为内江的经济支柱,产糖量占全川的70%,占全国的50%以上,发达的制糖工业也带动了酒精等产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汽油紧缺。当时,内江市人民利用蔗糖附产物——废糖蜜提炼出工业酒精,以酒精代替汽油作为动力。据内江市档案馆记载,抗战期间,内江市拥有大中型酒精厂20多家,最高日产达到100吨之巨,并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生产的无水酒精可作飞机燃料,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军用物资。

进入三线建设时期,石油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决定在四川省搞一次“石油大会战”。1965年,四川石油会战在位于内江市威远县的曹家山吹响号角;1966年,威远构造探明天然气储量达400亿立方米,这次会战找到四川第一个陆上整装大气田——威远气田,并成功打出了我国第一口横穿油层的拐弯多底井和第一口水平多底井。1965年11月到1966年4月期间,邓小平、彭真、李富春等相继到这里考察,指导大会战。这里也被命名为“红村”,数千人的石油队伍用热血炼就了“红村精神”。

威远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原主任刘斌杰介绍,当时石油大会战倡导发扬延安革命精神,走大庆道路,无疑为这个小山村注入了深厚的红色基因,有着“红色”“革命”“红旗”之义的“红村”,实至名归。这里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三线工业发展阶段难得的工业遗产。

党史学习教育

传承红色工业精神

今年3月27日是毛主席视察隆昌气矿63周年。当天,紧邻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新修建的四川石油会战史馆开馆揭牌,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献礼。

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先钰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好红色文化与石油化工精神,“隆昌气矿”旧址于2020年进行保护性重建。重建后设两个主展馆,分别为纪念馆和四川石油会战史馆。重新开馆后不到一个月,每天都迎来近千名游客前来参观。

就在几天前,来自内江市工矿企业的近80名党员职工,沿着毛主席当年视察隆昌气矿的足迹,共同追忆老一辈工业人的奋斗历程,深情回望那个光荣与奋进的年代。

“我们看到了优秀的工业文化遗产、伟大的石油精神,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关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内江金鸿曲轴有限公司党员陈晓华认为,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激励新时代工业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努力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327车间让每一个内江人感到骄傲,它所承载的红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宣扬。追忆历史,回望老一辈石油人的奋斗历程,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加油干。”西南油田工作人员李新民在参观后也深有感触地说。

在隆昌市,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共隆昌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杜艳华以《初心,从未改变》为题,以微党课的形式,用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党员领导干部自立自强、敢为人先,更激励大家坚守初心、勇往直前。目前,这一微党课已宣讲80余场。

在威远县,四川石油大会战指挥部旧址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在会战旧址,浮雕墙的一个细节引人注目,墙上刻着“中国第一口页岩气井威201井”字样。

进入新时代,内江油气工业再一次绽放光芒。“2010年,在距离红村约10公里的地方,我国第一口页岩气井成功获气。”蜀南气矿威远采气作业区办公室主任蒋勇介绍,红村是四川石油人开发天然气和页岩气的一个重要连接点,现在石油人再次高举“红村精神”旗帜,来到威远县推动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打造中国“气田上的大庆”。

内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波介绍,国家页岩气发展规划将内江市、自贡市纳入全国页岩气重点建产区。当前,内江市正以建设中国“气田上的大庆”和成渝氢走廊为契机,努力为在四川省乃至全国树立“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应用典范,进一步为提升四川省作为西气东输枢纽的核心地位作出应有贡献。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5月17日 第07 版)

责任编辑:越玥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