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中冶集团:冶金报国使命不辍 红色钢都情愫永续

2021年06月28日 15:20:44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中冶集团建设的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外景。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多少城市因钢而生,因钢而兴,挺起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脊梁。六七十年前党中央的一声号令,使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奔赴中国钢城建设的大会战中,他们风餐露宿、靠着肩扛人挑,使一座座高炉拔地而起,一项项工程建设屡创奇迹。从此,钢铁成为这些城市的骄傲,也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繁荣的支柱产业。

作为共和国长子,从1948年在辽宁省鞍山市投身“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的建设,到1955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建设武钢、195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建设包钢、1965年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建设攀钢、1978年在上海市建设宝钢,再到新时代在广东省建设湛江钢铁基地,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冶集团”)始终以钢铁强国、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为己任,忠实服务于国家战略,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民生改善和国有经济发展壮大作出了应有贡献,也见证着这些城市的起步、发展、腾飞和繁荣。

“钢铁三皇”三足鼎立

位于辽东半岛中部的鞍山市,诞生了“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共和国钢都”的名号也来源于此。

解放前鞍山市几经战火摧残,生产力几乎为零,被日本人认为“只能用来种高粱”。1948年鞍钢建设者用智慧和血汗合力书写了工人阶级冶金报国的火红开篇。历时不到6年,1954年,鞍钢代表上世纪五十年代最新冶金技术水准的“三大工程”迅速达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鞍钢是“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那鞍钢建设者——中冶集团就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人”。在解放初期,中冶人组建护厂大队,守护鞍钢并转移生产物资;在东北全境解放后,他们成为鞍钢建设者恢复鞍钢;新中国诞生前便让鞍钢产出第一炉铁和第一炉钢,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冶金支援。随着党中央发出“全国支援鞍钢”号召,10万人齐聚鞍山,共同铸成了新中国的钢铁脊梁。支援的队伍现成为我国冶金建设的重要企业与核心力量,其中近10家冶建主力、近10家顶级设计院归属于中冶集团。

70多年来,鞍钢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国防、汽车、铁路、家电用钢的重要生产基地。而鞍山怀揣冶金报国的红色使命未有丝毫褪色。

武汉,扼腹地而九省通衢,踞天元而得天独厚。60多年来,中冶人承载“钢铁强国”的重托,在江城武汉铸起了一座钢铁工业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改变中国钢铁“北重南轻”的状况,党和国家决定在华中地区建设钢铁厂。1954年5月,以武汉青山为厂址,10万中冶人聚力建武钢。不到5年,中冶人迅速建成了从矿山、炼焦到冶炼、轧钢全流程的一期工程,使武钢形成了年产钢150万吨的生产能力。1958年9月13日,武钢1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宣告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铁工业基地横空出世。

1974年,中冶人发起了武钢“一米七”工程会战,来自中冶的勘察、设计、建设雄师,迅速投入到连铸、热轧、冷轧、硅钢厂四大主体工程以及143个单项工程的奋战中。1978年12月12日,“一米七”工程胜利投产。从此,我国彻底告别了薄板依赖进口的历史,成为中国钢铁工业走向现代化的里程碑。

60多年来,武钢钢铁产量累计超过3亿吨。2019年10月15日,运行61年、累计生产数千万吨生铁的武钢1号高炉,圆满完成历史使命,正式停产。但这座“光荣炉”将作为工业遗产保存,融入一代代中冶人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

在母亲河北岸,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第一个大型钢企——包钢已有60余载。十里钢厂奔涌不息的钢铁洪流,结束了内蒙古不产寸铁的历史,更挺起了民族团结的红色脊梁。

1954年5月,包钢作为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中冶人带着强国使命,开始书写“草原钢城”的辉煌。1959年9月26日,1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昭示着新中国北疆钢铁基地建成,从此,内蒙古自治区一跃成为钢铁大省,共和国钢铁脊梁更加坚固。此后,中冶人为包钢相继建成配套的焦炉3座、高炉2座、平炉3座,以及给水、机修、运输等附属工程与基础设施,达到了年产生铁180万吨、产钢100万吨的设计规模,这为包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惧逆行难,磨砺出寒香。从我国“一五计划”的实施到“七五计划”的完成,中冶人独立承建的包钢让“草原钢城”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戈壁矗立起茶红色的建筑群,让昆都仑河西岸耸立起壮美的工业基地,中冶的深情守护亘古永恒。

从三线建设走向改革开放

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的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这里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地区之一,“微雕钢城”的名号也源于此。曾经的攀枝花封闭落后;而如今这里俨然成为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祖国大西南。

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提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1964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反复讲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并一再指出要把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起来,“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在党的号召下,中冶建设者凝心聚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壶清水,两个馒头”热火朝天向着“三年准备、五年建设、奋战八年建成攀枝花工业基地”的总规划目标努力进发,将青春和激情全部献给攀枝花。

1970年7月1日,仅用两年半,攀钢1号高炉投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高炉,让当时在世界上被称为无法冶炼的“呆矿”钒钛磁铁矿炼出第一炉铁水。1974年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打破了外国专家关于攀钢不可能建成的断言,这是世界冶金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创举,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从三线建设中崛起的这座钢城,始终流淌着红色基因,讲述着英雄的故事,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坐落于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口的上海宝山,曾是淞沪会战的战场之一。改革开放之初,老一辈革命者多次视察这片土地,提出建设宝钢的重要战略部署,殷切期盼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

1978年1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第一天,在拥有红色革命基因的宝山历史遗迹上,10万中冶人集结于宝山月浦,打下了宝钢建设第一桩,吹响了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催征号角。就此,中冶人深深扎根在这片厚植着难以磨灭红色记忆的土地上。1985年9月15日,宝钢1号高炉成功点火,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从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

中冶人肩扛时代使命重托,秉持红色工业精神奋楫前行。在宝钢一期工程练兵场上,中冶人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进口装备、建设技术,具备了国际标准施工能力。在二期工程中,中冶人建设的中国干熄焦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三期工程中,中冶人打造的国内第一座自主集成的大型现代化转炉国产化率高达95%以上。

进入新时代,中冶人开发了智能化堆取、数字化料场、智慧物流等先进技术,致力于打造绿色城市钢厂,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入强大动能。

逐梦南海谱新篇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的宝钢湛江钢铁基地,是世界最先进、最高效、最具竞争力的绿色钢厂,也是中冶集团助力中国钢铁工业产业升级,赶超世界冶金领先水平的舞台。

面对一道道前所未见的地质难题,中冶人优化施工工艺、创新关键技术,连续破解七大地质难题,完成土建施工;面对“风暴之乡”一个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冶人以“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企业精神,用心铸造世界冶金精品工程。

以引领未来的理念打造梦幻设计,中冶集团充分发挥全流程系统集成竞争优势,打造出一个工艺流程先进、物流短捷顺畅和工厂布置紧凑的设计方案,全厂铁素利用率、吨钢占地面积、固废综合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铁水运输距离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绿色低碳的追求构筑极致环保,中冶集团将绿色生产、节能减排贯穿工艺全流程,全力打造“全球排放最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与社会资源循环共享”的最美绿色梦工厂。

以世界一流为己任寻求效率再突破。中冶集团以最优工艺布局深化智能化升级,以科技赋能将湛钢打造成为世界最快运行效率、最高劳动效率、最大投资效率的世界一流碳钢生产基地。

以突破变革的姿态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中冶集团为湛钢提供从原料码头到产成品出厂全流程、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冶金运营专业服务,为“梦工厂”保驾护航。

湛钢自2013年5月17日开工,到2015年9月25日1号高炉点火,再到2021年7月三高炉系统建成,将形成铁水1225万吨、钢水1252.8万吨、钢材1081万吨的产能规模,创造全国最高水平的循环经济、全国最高水平的技术工艺、全国最高水平的质量和效益。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走在新时代的道路上,中冶集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忠党报国”的初心使命,传承“忠诚于党、冶金报国”的红色基因,以骨子里的信念忠诚和激情澎湃的热血忠诚干事担当,矢志不渝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国家队,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图片由中冶集团提供)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6月28日  第53 版)

责任编辑:越玥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